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2686
疾病\卑湿与中古族群边界(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时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心理,所以离开南方卑湿环境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奖励”。《史记》卷118《淮南衡山传》云:“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褒之。”至魏晋南北朝时情况依旧,《南史》卷62《顾协传》载:“北方高凉,四十强壮。南方卑湿,三十已衰。”人们对南方卑湿环境还心怀畏惧。甚至有官员以此为由拒绝赴任,《梁书》卷16《王亮传》载:“(亮)出为衡阳太守。以南土卑湿,辞不之官,迁给事黄门侍郎。”

    这种疾病观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古人浓厚的“居高避湿”居住理念。中古时期无论南北方均重高厚,厌卑湿。人们对北方地区“卑湿”环境的担心主要针对个别地段的微观环境(笔者将有另文论述),而南方有着更潮湿的环境和北方人所不熟悉的众多地方病,古人认为它们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故来到南方的北人对卑湿的恐惧心理是针对全方位宏观环境的。但是面对广袤地域,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官员能改变的只有行政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因此南方某些城市的变迁成为观察中古疾病观、“南方观”的最佳窗口,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文化偏见值得重视。

    要看清这种文化偏见的实质与演变,必须要放眼观察一个较长的时段,本文选择秦汉——唐宋作为主要着眼点。在这个时段内,我们将看到,人们对于南方的“卑湿”最初怀有无比的恐惧,随着南北方交流的增多这种观念又开始出现动摇,至宋代出现较大的改观。这个过程本身是伴随着南方的开发和族群融合而逐步展现出来的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