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针灸书和针灸文献 > 正文
编号:12307945
皮内卧针疗法简介.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5kb)。

    皮内卧针疗法简介

    针灸学是神圣的祖国医学宝库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作为中国医药学的代表首先被世界现代医学所承认。随着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进步,亦应该对披着神秘外纱的针灸学宝库进行深入的发掘和不断的整理使其更加完善,以向世人展示她完整的全貌和她深邃的内涵。

    依据中医独特理论和对医经的深入探讨,结合现代科学对经络及针刺机理的认识,经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较全面,系统的皮内卧针治疗方法,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三十余年,证明该疗法具有如下特点:

    1、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可在20秒钟内完成卧针植入,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

    2、针刺部位浅,无危险:(针具针入的深度仅在表皮与真皮之间,不会伤及内脏避免了传统针刺在胸、背部等穴位由于刺入深度掌握不准确而造成的危险)

    3、可用于针刺的穴位增多(可在传统针刺法中不可施针和慎用针的穴位上施针)

    4、无痛苦(无传统针刺感传的酸、麻、胀、痛现象,小儿与慎针者均乐于接受)、5取穴少(一次只取一个学位,最多至二个穴位)。

    5、见效快,疗效巩固:(针入即效、并且疗效稳定巩固,)

    6、治愈时间短(很多疾病在顷刻之间被治愈)

    7、变静态留针为动态留针(不需要留针等待,针植入后即可离去),使受针者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的得到有效的治疗。

    8、易学易懂,易于操作使用,(不用死背硬记,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使用)

    该疗法不仅具有传统针刺的治疗范围,而且对运动功能障碍(肩周炎、网球肘,膝、踝关节综合症)、神经内科(高血压、偏瘫、癫痫、小儿秽语冲动)、各种类的疼痛(包括急、慢型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癌肿、急腹症的剧烈疼痛)。

    呼吸系统(哮喘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消化系统(胃溃疡,各类胃炎,急、慢性胃肠炎、肠粘连)等疑难病症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除此之外,该针法更有她独特的特定、特效穴位,可对某些疾病应手取效。

    规划出该针法的"皮部疆界图"依据该图学习可以使初学者速成,并施之即效。

    皮内卧针的特点

    1.皮内卧针是平行于皮肤卧植于皮下,针具只有平行于皮肤刺入(植入)才能够顺应皮下组织的收缩伸展运动而不受其正常活动之牵拉影响,如果针具与皮肤呈15度角斜刺,当针体刺入4mm深时便超过皮下。皮肤牵拉肌肉的正常活动时便会引起刺痛和伤及皮下组织,使之不能久留。卧针的目的在于久留所以必须能够使针体在皮内久留为条件,而皮内卧针的刺入是沿皮肤呈水平线在皮内卧植,真正能做到长时间留针而不影响肢体的活动。

    2.其另一关键特点在于皮内卧针的颈部是一个具有10--30度角的斜颈,该斜颈在卧针针入皮内后其角度恰恰与针体进入皮肤的角度相吻合,在身体,肢体运动时卧针针体与皮部的结合点无扭曲、无牵强、无压迫、无磨擦和不适。

    3.卧针的刺入深度是在表皮下真皮上或真皮内。现代解剖与神经学说明表皮与真皮之间由真皮形成的乳头状突起伸入表皮,这里的感觉末稍神经如皮下结缔组织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的通道,而卧针植入在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其刺激的区域正好是感传的敏感带,由此而增加了刺激的量,并增强了刺激的效果。

    4.卧针针入皮内的长度是4mm --40mm。(或更长)根据针刺部位、穴区的不同而使用的针具长短与直径均不相同。皮内卧针的长度是4mm--40mm不等,如在耳穴施针一般为4mm,而在背俞上施针应该用40mm。

    5.皮内卧针在禁针穴和慎针穴上可照常施针而无危险

    古今文献及经验均总结出,禁针穴和慎针穴,其原因是大部分禁针和慎针穴都是肌肉层较薄,距脏器和血管及神经的距离较近,易于刺伤脏器和血管和神经。而使用皮内卧针便可以照常在禁针和慎针穴上施针,因为卧针的针入深度只限于皮内,所以无须忧虑损伤脏器和血管,但类似孕妇慎针穴如:至阴穴(易堕胎)这样的禁针慎针是照常要注意慎重使用的。

    6.皮内卧针在大小关节部位和胸腹部可照常施针

    卧针在关节部位施针而不能影响正常关节功能活动,施针范围由腰膝关节、肘关节、直到指关节部位均可使用卧针,而卧针用于胸腹部治疗属于其正常的使用范围,胸腹部卧针也是能够发挥出良好治疗效果的重点区域。但无任何危险。

    皮内卧针与现行皮内埋针的区别

    埋针亦称皮下埋针,新编针灸大词典称"皮内埋针是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常用的有麦粒和揿钉式的两种,长约1.5cm米,使用方法,左手食指、拇指将所刺部位皮肤张开,使针体与经络走行方向交叉和皮肤成15度角,沿皮下横向刺入0.12-0.2寸,外用等腰三角形胶布固定。

    教科书《针灸学》邱茂良著,皮内针项下"它是将特制的揿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麦粒型皮内针用镊子夹住针身,沿皮刺入皮内,针身埋入皮内0.5-1厘米左右然后用胶布将留在皮外的部分固定,另强调注意事项:因活动时疼痛关节附近不可埋针,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知热感度测定法与疾病治疗学》(日,赤羽幸兵卫著),其埋针的穴位也是固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其它关于皮内埋针介绍分散在于各类针灸著作中,其入针的方法也大都是与皮肤呈15度角刺入。而他的针柄也不能固定针的稳定。

    综观多家论述:皮内针有两种,一种是揿钉式,一种是麦粒式,揿钉式是垂直于皮肤刺入而埋藏,一般是用于耳穴,其埋针的含义在于埋藏。而麦粒型埋针的刺法大多记述与皮肤呈15度角的角度刺入,其长度的记述一般为1厘米以内。而埋于皮下具体深度、位置一般都未作记述,只有赤羽氏的记述在真皮中水平刺入,也强调埋针的穴位在胸腹部和关节部位应禁用和慎用。

    皮内卧针针具的特点:皮内卧针是由一个特定的斜颈相连针体与针头部的不同规格的针具,该针具符合皮肤生理曲线卧置于皮内,由于针体颈部的特殊角度与入针角度巧妙的吻合,使正常的肌肉收缩与舒展,肢体的屈伸与激烈运动,包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都不会产生障碍和疼痛与不适感,并切可以在任何大关节部、小关节部、胸部、腹部、包括眼睑部以及传统针灸的慎针和禁针穴上照常施针,并且无任何危险,并且可以依据病情不同而施以强、中、弱不同的刺激手法。

    皮内卧针的使用与治疗方法:皮内卧针的针刺方法、皮部疆界图说的使用,植入深度以及依据不同的穴位而采用最佳的针具长度、针入的位置和留针的时间,刺激量的强弱,等皮内卧针独有的配套方法待在后章节详细阐述。

    耳穴卧针与现行(揿钉式)埋针的区别

    耳部是现行埋针的主要部位,而且临床效果显著,比如各类疼痛、神经衰弱以及耳穴排石等都是临床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灵枢、口问》篇总结为"耳为宗所聚"。现有有记载的耳部穴位已近200个,临床上亦有专门的耳穴及耳针专著,但不论是针刺专著及耳针专著,其大部分均论述和记载了耳廓作为针刺和其他治疗的标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