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周嘉荣宗筋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8721
腹针术.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39kb)。

    腹针疗法

    发明人:薄智云

    概论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由于腹部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在神阙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地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节系统,一个位于腔壁的浅层对全身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通常把它称作外周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深层对内脏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也称作内脏系统。这两个系统互为影响对全身起着调控作用。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也发现人有两脑:颅脑(颅中脑)和肠脑(肠神经系统)并认为两脑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神阙系统存在的客观性,并为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神阙调控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腹针疗法的广泛适应性。因此,尽管腹针以传统的腹部穴位为框架,部分的新穴为补充,但在临床治疗上却有很广的涵盖面,证实了祝总骧教授提出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理论。从每一个穴位的不同深度去发掘它的穴性与主治功能,大大地拓宽了每一个腹穴的临床适应证,从而使腹针变成了一个非常丰富与有着很深内涵的针灸治疗体系。

    第一章 腹针的原理

    腹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部位.在腹腔内集中了人体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生命活动的许多生理功能均是在这些重要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下得以运转。中医认为?quot;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内存,是指内脏的功能正常,那么邪气,即疾病便不会发生了。而中医所指的内脏,便是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大多数又集中在腹部。因此,本章从中医对腹部的认识;神阙布气假说与腹针的关系;腹针对机体稳态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说明腹针的原理。

    第一节 中医对腹部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的躯干:分为上焦、中焦、下焦3个部分。横膈以上(胸部)为上焦,包括内脏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上为中焦,脐下为下焦,腹部包括了中焦、下焦两个部分,且包括了内脏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妇子胞等许多重要的器官。

    第一,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认为,心位于胸中,但得养于脾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通过经别络于小肠;肺虽位于胸中,但肺的经脉却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其他的脏腑俱在腹中,因此,五脏六腑与腹部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经络学说中,背为阳、腹为阴,在腹背循行的8条经脉中.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五条经脉从腹部经过,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腹侧,腹部不仅有阴中之阴的任脉,还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阳经。因此,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而且可以调阳。因经?quot;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十二经脉的经别亦从腹部经过与脏腑相接。此外,还有带脉束腰一周与背部的督脉、膀胱经相连,冲脉、阴跷脉、阴维脉亦行小腹或腹前,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了较广的途径。

    第三,每一个脏腑都有-个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的地方,出于募穴与脏腑的部位更为接近所以脏腑有邪多反应于募穴。滑伯仁曾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难经》注)。指脏腑与背俞、募穴并相通、病邪侵袭脏腑,俞募则出现各种病症.并以俞募为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脏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腹部,故又称"腹募"。

    第四.孟昭威教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提出"经络是整体区域的全息系统"。有人认为:如果把整个经络系统作为一级全息元,"气街"则为从属于经络系统的二级全息元,而经络中的。"气街"如《灵枢·卫气篇》云:"胸有气街,腹有气街。胸有气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因此,头针、耳针是胸气街的二级全息元。腹针也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日本对腹诊术较为重视,从而形成了日本汉方医学特有的诊病主要手段之一。夭数道明甚至提出:"外感证从脉诊为主,内伤病以腹诊为主的主张"。日本有关腹诊著书颇丰,曲直濑道三在他著的《百腹图说》序文中有"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此"(1602年),后得古方家吉益东洞的极力强调,甚至小林沼司等还把腹部分为51个区域,按照程序在人体表面进I行针刺观察对腹部产生的种种影响并证明腹部症状的缓解有助于调节整体的平衡和解除病症。国内外的研究证明:针刺具有从减痛到镇痛、解痉、消炎、脱敏和免疫刺激的作用......尤其是耳针治疗可使疼痛迅速地,有时甚至以"秒速度"消失。但在治疗慢性内脏疾病时,耳穴治疗的效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必须经过-段休整或穴位的不断调整才能保持穴位的相对灵敏度。人们认为这是耳廓穴位的相对自身拮抗,可能与小耳穴的经脉(能量管道)狭窄.容易造成信息的过载有关,并与信息传递的距离太远,容易造成经脉的疲劳有关。而腹针直接在腹部施术治疗内脏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则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等优点。因此,腹针治疗各种慢性病不失为-种最直接、最理想的刺激方法。

    第二节 神阙布气说与腹针的关系

    祖国医学中,采用药物外敷脐部治疗疾病已超过两千年,日本汉方医学使用腹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本节仅从脐的形成与中医经络的角度对以神阙为核心的系统输布气血的功能进行剖析,以期阐明腹部诊治与腹针的原理。

    一、脐的形成与神阙的功能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一)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质的通道 脐带的一端和胎儿腹壁的脐轮相连,另-端附着于胎盘的子体表面上,内含两条脐动脉及-条脐静脉。其间充以脐状物,它具有保护脐带血管和推动血循环的作用。母体的气血则由脐带中的血管向胎儿全身提供,并随着胎儿在母体逐渐发育,以脐为中心向胎儿全身输布气血的网络不断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给养系统。因此,神阙向四周及全身输和气血的功能在先天即已形成。

    (二)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 营养的摄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呼吸吸取氧气、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摄取各种营养 虽然,胎儿期从脐带供给营养的方式中断了,被一种新的方式所取代,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随着营养摄取方式的改变。脐部输布气血的功能降到了一个次等的地价并减弱,一些血管与周围的血管建立新的关系,一些组织闭锁.-些成为结缔组织索,在新的环境下部分地溶人了新的气血调节系统,从而被人们所急略。但是,这一固有的输市气血的关系依然存在。这如同旧河改道,有时旧的河道仍然有用。如以脐为中心呈"X"状扩散转移,在恶性肿瘤和感染的转移播送中,均可遇到,这便于淋巴管以脐为中心的分布相关。

    因此,以神阙为轴心的大腹部不仅有-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形成于胚胎期,虽然目前我们尚无解读其密码的能力,但也可以从中医的临床应用中略见端倪。

    二、中医对脐周的认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13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