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334128
《伤寒论》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2年9月3日 清阳客栈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伤寒论》作为一门临床的基础课程,编写一本较完善的讲义,是教材建设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何把《伤寒论》深渊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方药运用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兹就上述两个问题,谈点个人的想法,姑论其成熟与否,权且作为抛砖引玉。

    1 伤寒教材的构想

    《伤寒论》作为一门课程,编写一本具有权威性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建国以后,先后已编写和修订了5次(第6版教材正在编印之中)。从前5版教材看,应当肯定地说,每次都有新意,使伤寒教材趋于成熟。然而,从继承和发扬看,教材的编写必须有个较大的变革,真正使古今的资料都熔为一体,编出一本理想的教材。具体的构想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是用于课堂教学。编写的框架仍以5版(6版尚未刊行)的纲目为基础,卷首为仲景原序。第1章概论,介绍伤寒的沿革、学术成就等,分节结构,内容仍按五版教材,第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与小结基本不变。所分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变证两大部分依旧。
, 百拇医药
    太阳本、兼变证下列条目依旧,要变的是桂枝汤(以下所有汤证,亦同)下的条目为:证候(归纳桂枝汤的主要条文的证候、脉象、舌苔)、病机(中风表虚,营卫不和,除阐明某病证的病因机理外,应写一般鉴别诊断,如中风表虚与伤寒表实的鉴别,力求简明扼要)、治法(调和营卫,解肌发汗,除叙述治疗大法外,作必要的注释,以阐明治法的机理)、方药(桂枝汤)。方义解析,着重介绍桂枝汤的配伍、主治功用、服法与禁忌等。方解之后有的作必要的词解,不勉强作解。在证候、病机、治法、方药之后设“原文引证”,将与本证有关的原文集中数条,不作注释,更不引证注家之言。其他五经的汤证条目同前,章节编排不变,均按此体例。不复举例。

    本篇按现行的教材,可以大量压缩,保留原有结构。原文除说明主症、病机、治法、鉴别诊断等有关条文,其他一律不编入。简要地说,把每一个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介绍清楚即可,使学者能形成一个某某汤证的全面概念,并能适用于临床。这一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条目力求合理,既保持传统原貌,又赋予条目清晰,纲举目张的新意。
, 百拇医药
    中篇是为教学参考资料 以原文397条本来的顺序,一条一条编写。每一条之后分提要、注家意见、评述。注家意见部分可参考吴考槃先生著的《百大家注伤寒论》,可以扩大精选有代表性的注家意见,尽量罗列注家的各种见解,使学者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详述内容是引证注家意见的评说,起到导读的效果。这一篇力求把伤寒原文的历代注释精华,予以汇集,便于了解《伤寒论》历代注家的原貌。

    下篇是临床参考资料。分个案汇编和综述两部分。如桂枝汤从古至今运用的典型医案,罗列治疗种种病证的原案,不加按语,展示原貌。使学者广泛地吸收历代医家运用桂枝汤的经验,扩大视野。综述部分,仍以汤证分类,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主要是收集临床运用资料,只要能包罗进来的,无论古人今人,凡用桂枝汤等的经验广泛收录,包括临床资料和实验资料。对教学、临床、科研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伤寒论》教材分上中下三篇编写的构想,我认为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说它有保守的一面,主要是中篇原文全部编入,并精选大量注家意见,在排序上以宋本为准,保持原文顺序,让学者去品味原文,领略原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它有创新的一面,是教学参考与临床参考资料,体现出伤寒学说的发展,改变过去几版教材分散不集中,而且临床资料短少的不足,不能使学者真正看到《伤寒论》的实用价值,这两部分资料无疑会更全面、更新颖地展现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伤寒学术体系的完整性。
, http://www.100md.com
    2 课堂教学的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的方法,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方式。因为条件所限,实验起步较晚,很难搬进课堂。所以,课堂教学仍是重要环节。我以为,课堂教学应落到临床实践,努力做到:“理论上讲透,临床上讲够。”启发学生深入钻研理论,引导学生热爱临床。然而,如何才能讲透、讲够?笔者认为:

    2.1 讲原文要质朴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讲原文是核心,或逐条注释,或综合串解,讲授方法都应尊重仲景原意,质朴无华地解释原文,以便指导临床。例如:讲解“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条原文,直接了当指出,太阳之为病就是表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表症表脉的代表证候。其病机从太阳主营卫,为人身之最外一层的意义阐述,讲清病邪入侵,太阳首当其冲,故太阳病即表证。这样讲述,既不失原意,又能印证临床,无须“之乎者也”引证一大堆。如果旁征博引,课堂上听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只能是“欲详反晦”。因此,讲原文以正面说理,忠实条文,扣紧病机证候,切忌咬文嚼字,使学者听了有个确切的概念。例如讲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主之。”这里的“发汗过多”就是病因。“其人叉手自冒心”是形容病态,生动而具体。“心下悸,欲得按”是主症。全文的精神是,因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出现心气空虚的心悸欲按的自觉症。所以用辛甘温养阳气的“桂枝甘草汤”治疗。诸如此类的条文,原文中的病因、证候、治法、方药明白晓畅,一目了然。就无须泛泛引证,讲得玄而又玄。要真正讲透的是桂枝甘草汤的运用,其佐症、脉象、舌苔等临床特征,以及方药加减,详尽而具体地讲深讲透,这就很实在了。
, 百拇医药
    2.2 讲病机要贴切 病机是辨证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病机又是鉴别诊断(同时亦可作为病名),是讲《伤寒论》所必须深入剖析的。但由于伤寒病机在许多条文中有争议,故务求贴切,不能浮泛,不然不利于理解原文。如太阳蓄水证,其病机是“寒凝膀胱,气化不行”,因而水蓄于膀胱,出现少腹满、小便不利之症。有的注家则因五苓散之有猪苓、泽泻,可以利水泄热,把病机认定为“水热瘀蓄”,这似乎有些含混,与临床难以相吻。

    要做到病机贴切,能指导临床,还应利用对比的手法。如刘渡舟在论述蓄水证时指出:“第71、72、73条,论太阳病表里不解的蓄水证,它以口渴能饮而小便不利为主。此条作者用借宾定主的笔法,先记胃中干燥、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的缺津证,然后引出若脉浮、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的蓄水证。一为缺津,一为津凝不化,两者病理不同,然证候易混,故对比分析,从中以见辨证之法。”(引《伤寒14讲》18页)。由此可见,要准确地搞清病机,把有关条文前后联系起来,既对比分析证候,作了鉴别诊断,又是以证求理,使病机更加确切。这无疑是可以指导临床的。
, 百拇医药
    要使病机贴切,还可用临床证候来反测,审定病机。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病机,应是“汗后阳虚”。临床确有其事。曾治一农民,春插期间,因感风寒,身体疼痛,恶寒发热,医以羌活胜湿汤2剂,诸症悉减。病者欲求速效,又买上药2包。当服完第3剂后,汗出如流,身寒蜷缩,从头至足重裘而裹,持脉时出一手,病人寒票而振。当即予桂枝加附子汤,服头煎约半小时许,病人感觉通体暖和,揭被而坐。又服二煎,病者稍事休息后回家,再服1剂,恢复如常。这一实例,说明阳虚于表的病机,既生动又实在,证候明确,病机昭然,比起干巴巴讲汗后阳虚,要真实得多。学者听了既能理解原文,掌握病机,又敢于运用桂枝加附子汤,而目能使学者看得见摸得着,说明中医理论落实到临床,是言之有物的。这样用病案来后测病机,能收一举多得之功。

    2.3 讲证候要鉴别 剖析证候,进行鉴别,势必要联系临床,而又服务于临床。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一书,是剖析证候,鉴别症状的佳作。书中凡50个证候,从病因病机入手,一个个症状鉴别,于临床颇有启迪。例如潮热一症,成氏首先指出“一日一发,按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的鉴别。进而以潮热辨胃府实与不实,以潮热之证,辨可下不可下。其次,在论证“潮热属于胃”之后,又提出鉴别:“……或脉浮而紧,与其潮热而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皆热未全入府,犹带表邪,当和解其外,……或谓潮热有属太阳,少阳者乎,少阳出于寅卯,太阳出于己午,若热于此时发者,为邪未入胃,岂得谓之‘潮热’。”这种剖析症状的方法,明确提出潮热的种种鉴别,在临床上是能得到印证的。
, http://www.100md.com
    由上可知,借鉴《伤寒明理论》,帮助加深对伤寒的症候鉴别,于临床颇有益处。因为“明理论”中对50个证候,做到了“若因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的深入研究。所以,在教学中要学生精读“明理论”,把它当成证候鉴别诊断学,那是很恰当的。

    再就证候鉴别来说,引导学生从临床实例去思考,结合理论去消化吸收,不仅能帮助学好书本知识,还能提高临床信心。比如,把太阳表证的“喘”证,归纳起来,予以鉴别。其中麻黄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朴杏汤证中皆有喘。这四者的喘,其病机如何,临床特点,佐证有哪些,舌苔脉象有何异同?治法方药等多种鉴别综合起来,罗列清楚。再用一两个病案印证,这不仅使课堂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严密,而目加深学生记忆,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2.4 讲方药要透彻 伤寒教学讲方药,首先要摆脱方剂学的框架,少讲方剂结构,多议临床运用 如讲桂枝汤,若停留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地为阴”,因而可“调和营卫”等套话,必然是索然无味。所以,讲方药要撒开来,广泛阐述方药的灵活运用。如用桂枝汤应因证而异,寒者加附子,热者加黄芩,虚者加人参,实者加大黄等。接着引伸《伤寒论》本身运用桂枝汤的化裁,如桂枝汤变为小建中汤,加厚朴、杏仁的桂枝加朴杏汤。以及桂枝汤分化的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都是书中活用的范例,又再推而广之,临床上用桂枝汤治过敏性鼻炎,加辛夷、防风;治肩周炎加秦艽、姜黄,或川草乌;治颈椎病加葛根、秦艽;治上肢麻木加黄芪、桑枝、当归;治自汗、盗汗加龙牡、浮小麦,或合玉屏风散;治呕吐腹痛、泄泻加神曲,木香、藿香;治四肢肌肉痛重用芍药,加桑枝、威灵仙、牛膝等,这样联系临床讲桂枝汤的加减运用,不仅不会重复,反而能理解一方多用,异病同治的道理,引导学生喜爱临床,启发学生领悟伤寒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并懂得伤寒方的加减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不按病机变化的需要,那就会面目全非,失去伤寒方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如前所述,把伤寒课堂教学,落到临床实处,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除了充分备课,吃透原文精神,更主要的是要求老师坚持在临床用伤寒方,取得第一手经验,这样才能做到心中了了,指下能明,教给学生临床运用的诀招。

    3 临床验证的思路

    前人有训,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要使《伤寒论》的理论能指导临床,必须在临床广泛验证,取得可靠的资料。 具体思路是:

    3.1 一个方的运用观察 在临床上反复观察每一个方的疗效,了解其优势和缺限,是研究《伤寒论》的一种可取的方法。如用桂枝甘草汤治心悸动,在原方中加入黄芪、党参补气,其效优于原方。又如用桂枝汤治表虚自汗,或虚人外感,合玉屏风散,使调和营卫与益气固表共建其功,比之单用桂枝汤更有效。再如用真武汤治肺心病,能起温阳利水之功,但病人胸闷气短的症状难以改善,在原方中加入参芪,使原方变成益气温阳利水,服之胸闷气短明显改善,且疗效更稳定。
, http://www.100md.com
    3.2 一方一病的观察 用一个方固定治一个病,进行大样板的观察,使伤寒方还能规范化。如慢性肠炎,属于寒热夹杂,脾胃气滞者,用半夏泻心汤疗效可靠,但在实际运用中加入必需的行气药,疗效更理想。因为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方中行气药不足,加入枳壳、木香之类,使之调和寒热与行气消痞同功。再如用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疗效是肯定的。因为脚挛急,是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其病又多是老年患者,或暴病失血失水伤律所致。临床运用在原方中稍加牛膝、寄生、鸡血藤增强疗效。如若兼夹湿热者,合四妙散,既有养血柔筋,缓急止痛之功,又有清利湿热之效,用治湿热痹证(尤以腰以下痛证)疗效显著。如上病例,可视为专病专方,若能在临床验证中,收集大量病例,肯定若干客观指标,对于推广伤寒方的运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3.3 一病多方的观察 一个病用一方治方全过程,这样单纯的病是不多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病机证候的变化是必然的,而这种变化又正是难以驾驭的。尤其是初学者,辨证思维不熟练,更难于掌握第1方与第2方的前后联系,往往在临证中第1方有效,而第2方衔接不当,或是无效或是推翻第1方的功效。这就提示医者,应对每一个病的发展,在各个阶段应权宜应变,才能起到预期的疗效。比如,一老“慢支”、肺气肿并肺心病的病人,由于长期病邪缠绕,身体每况日下,感冒期间用柴胡桂枝汤,使之调和营卫,调和脾胃,透邪外达是合拍的。服药后如寒热已平,唯咳喘痰多,酌情用小青龙汤,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达到平喘止咳化痰的目的。这第2方可视病情,服药时间可长可短,总以病情稳定为是。第3步如病情基本恢复,起居饮食两便均正常,则以治本为主,用补益肺脾肾的方药,可选六君子汤合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加巴戟天、杜仲之类。服药时间又更长些,以盗巩固。这个分3步的方案,对老“慢支”、肺气肿合并肺心病者,中长期的疗效是理想的。如能总结出一套既具备各种理化检查数据,又有完备的辨证纲要,对提高临床素质,特别是对青年医生,掌握辨证论治基本法则,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为中医临床规范化,迈出可喜的一步。
, http://www.100md.com
    如上所述,3种临床验证思路,笔者多年的体会,是能实现的。若能在中医界形成共识,制定出一套实施方案,这不仅对《伤寒论》的研究能取得进展,而且可以为中医辨证论治规范化,摸索一套可操作性方案,实践证明,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至于实验研究的设计,是伤寒学术乃至中医学术发展中最难突破,而又最需要突破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临床病例设计课题,从方药剂型摸索规律,是当前找突破口的重要环节。所以,伤寒的实验研究从前瞻性来看,应当积极探索,有个全面启动。

    总之,如上所述,对《伤寒论》的种种想法,旨在阐明个人对《伤寒论》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临床验证等方面的思路。如果说,从多方面深入研究,而又同步发展,有可能在中医学术领域里,引起一场大的变革,把中医学术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百拇医药(陈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