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儿科 > 01
编号:10301651
化脓性脑膜炎(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发病机制】 多数化脑是由体内感染灶(如上呼吸道、皮肤等感染)经菌血症或败血症过程侵犯至脑膜(血型感染)。脑膜炎的产生一般需经过以下四个过程:上呼吸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菌感染;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人血(即菌血症或败血症);致病菌经血循环波及脑膜;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症性病变。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发生化脑时最常见的前驱感染,多数病例局灶感染的症候轻微甚至缺如。

    致病菌在机体局部的定植有赖于其自身的某些特殊因子。细菌毛是使致病菌粘附于局部组织上皮细胞的主要因子之一。纤毛是细菌表面的毛状突起,可增加细菌选择性附着于人体细胞的能力。例如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常附着于鼻咽部非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而不会附着于该部位的纤毛细胞,也不会附着于口咽部的非纤毛细胞。这种选择性的粘附能力可能是因为鼻咽部上皮细胞存在有较高密度的奈瑟脑膜炎双球菌纤毛的特异性受体。B型噬血流感杆菌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也通过类似机制定植于机体的某一局部(鼻咽部、口咽部或肠细胞等)。细菌荚膜可能是B缓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重要的粘附因子。此外,局部病毒感染可以损伤上皮细胞,并可能破坏机体的其他保护机制,如巨噬细胞功能和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的减退等,从而有助于致病菌的定植和局部侵入。
, http://www.100md.com
    致病菌从上皮细胞表面侵入血液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某些细菌(如B型噬血流感杆菌、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可产生IgAl蛋白酶,方能酶分解粘膜表面归主要的免疫球蛋白IgA,用于细菌粘附于粘膜和侵入粘膜深部。细菌荚膜也是致病菌侵入的重要因子。动物实验发现,接种6种类型(a——f)的噬血流感杆菌后只有B型能肯定侵入鼻粘膜并引起全身性感染。在肺炎链球菌的84个血清型中,引起菌血症和脑膜炎的不足20型。细菌表面其他成分,如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在细菌致病力和侵犯粘膜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不同细菌跨粘膜转运过程的机制也各不相同。噬血流感杆菌通过累及微丝和微管的过程侵及粘膜细胞,然后借助于鼻咽部炎症反应后的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则通过吞噬细胞的囊泡转运。

    细菌进入血流后能否引起持续性菌血症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细菌防御能力的相对强弱。机体对致病菌的抵抗能力包括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脾脏功能和补体系统功能的完整。特异性免疫力的产生与年龄有关。例如,随年龄增长,机体抗B型噬血流感杆菌荚膜多核糖磷酸盐(polyribophosphate, PRP)抗体水平增加,因而脑膜炎的发生随着减少。对细菌其他成分(如OMP,LPS)的抗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细菌进入血流后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菌血症,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细菌数量及是否具有荚膜。动物实验表明,血流细菌量>104/ml时,幼鼠无一例外地罹患了脑膜炎,反之则仅有25%的幼鼠发病。临床观察也发现,会厌炎患儿虽常伴发菌血症,但由于血流中细菌数量一般较低,而极少发生脑膜炎。荚膜是细菌对抗机体免疫反应的主要因子,对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补体活性等可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 百拇医药
    血流中的致病菌主要通过脉络丛侵及脑膜。由于正常小儿脑脊液中补体成分和免疫球蛋白相对低于血清水乎,细菌能够迅速地进入脑膜并进行繁殖,引起脑膜炎的最终发病。细菌产物和宿主的炎性反应是引起脑实质损伤的主要原因。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LPS分子和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s)等是诱发脑部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随着炎症过程的进展,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血管内了望细胞、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MIP)以及前列腺素,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TNF在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宿主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诱导其他炎症介质如IL-1和PAF等的释放;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增加血管通透性;通过对少突胶质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产生神经损伤;与IL-1则可能是革兰氏阳性茵感染时炎症反应的主要介质。PAF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并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引起血管收缩和舒张,还可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形成,MIP可诱发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并通过增加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的通透性而促进脑水肿。前列腺素(PGE2)在脑灰质细胞的细胞毒性水肿和蛋白质的血管源性水肿的发展过程中直到一定作用。由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脊液细菌已清除后仍可继续存在,这可能是化脑发生慢性炎症性后遗症的原因之一。, http://www.100md.com(秦炯)
上一页1 2 3 4 5 6 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