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359695
尽早将壮医药引入高等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06期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对本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至今仍是广西壮族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将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并提升到高等教育上来,使之服务于壮乡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和发展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成为广西中医学院的历史责任。

    从20世纪5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建校开始,全国名老中医班秀文教授、梁申教授以及有名的药学家周子静教授等广西中医学院一批老专家不仅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逐步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临床医疗实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医学,而且为创办壮医药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广西中医学院加大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加速壮医药成果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和临床实践,形成了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并培养出了一大批既熟练掌握传统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又初步掌握壮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的地方特色人才。
, http://www.100md.com
    一、壮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及浓郁的民族特色。现有的文献资料、广西考古资料、实地调查资料都证实壮医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从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古墓出土的壮医医疗工具和特产药物来看,壮族先民早在2500年前就已能制造和创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青铜浅刺针治疗疾病;在秦汉时期就已认识和使用了数十种动植物、矿物药材。到了唐宋时期,形成了包括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药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及金针等具有十多种内涵的多层次壮医治疗方法,并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与浓厚的地方特色汇聚到祖国医学宝库中来。特别是在壮药的应用方面,有许多突出成就让壮族人民引以为自豪。例如,肉桂、八角、薏仁、罗汉果、珍珠、蛤蚧等主产于壮族地区的名贵材药,已是人所共知。而壮医对毒药与解毒药的应用,在我国的民族传统医药中,更是独树一帜。唐朝苏敬《新修本草》收载了当时在壮族地区已形成品牌的两种著名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了壮族民间烧炼水银的方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壮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壮医药的发展水平和壮药的开发利用情况。其中最突出的是主产于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及云南文山一带(均为壮族聚居地区)的道地药材田七的开发和应用。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田七为何物,而民间壮医药农,早已发现和看重此药,并将野生变为人工栽培,大量用于临床。田七传入中原后,同时为中医广泛应用,成为贵重中药材。田七(三七)至今仍主产于壮族地区(广西及云南文山),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是壮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之一。
, 百拇医药
    二、对壮医药早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为壮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0年代中后期,广西中医学院客座教授覃保霖开始对壮医陶针疗法进行了发掘整理,出版了《陶针疗法》一书,拉开了研究和开发壮医药的历史序幕。1983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族医药研究室,这是全国最早的壮医药研究机构。由该室承担的课题“壮医研究”被列为1983年全区医药卫生重点科研课题。1985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同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壮医门诊部,正式开始用壮医药为病人服务,并开展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大面积观察。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摸清了壮医药发展的历史线索,系统整理出壮医药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技术,并进行了一定的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使壮医药成为规范化、科学化的学术体系,从而确立了壮医药的学术地位。为壮医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崛起、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促进壮医药引入高等教育,早日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传统医药之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百拇医药
    三、对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为创办壮医药高等教育准备了条件

    近20多年来,广西中医学院有计划地对壮医药进行整理研究,先后开展了一百多项壮医药课题研究,获奖成果20项,编印专著10部。如:广西中医学院壮医发展史硕士生导师黄瑾明教授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成果,获得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在美国获首届世界传统医学“生命力杯”金奖,其主编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1990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是全国最早的壮医药教材;黄汉儒主编的《壮士族医学史》填补了壮医史学上的空白,《中国壮医学》奠定了壮医学的理论基础;朱华等人编著的《中国壮药原色图谱》首次提出了壮药范畴,“壮药生药质量标准研究”课题成果首次提出了壮药标准基体体系,2003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壮医方向)本科系列试用教材。而黄贵华等人的《壮医药理论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运用》首次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科研课题立项,标志着壮医药被纳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轨道,为壮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科研成果,为发展壮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百拇医药
    四、壮医药的临床实践和基地建设,为壮医药高等教育的创办提供了保证

    从20世纪50年代起,广西中医学院(当时是广西省中医学校)韦来痒副校长、周子静等医药专家对广西民族药

    (壮医药)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出版了多部广西民族药(壮药)著作,如《广西民间草药选编》、《广西民间验方选》,对壮医临床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广西省中医院(现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名老中医李才魁运用壮药治疗方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并于1958年设立民间科,成为广西中医学院最早的壮医临床实践基地。全国名老中医班秀文教授运用壮药如苏木、田七等治疗妇女难产获得很好的效果,在1984年经区卫生厅批准成立第一个壮医门诊部里享有较高的声誉。壮医药不仅在临床基地中得到实践,而且也为日后发展壮医药,促进壮医药临床基地建设成为必然。1999年广西中医学院为了更好地发挥壮医药临床作用,整合学院优势资源,将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和壮医门诊部纳入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管理。一附院不仅在仁爱分院中继续保留原壮医门诊部的所有功能,而且于2001年将医院本部的民间科更名为壮医科,壮医药临床基地得到壮大和加强。附属瑞康医院也于医疗大楼投入使用时创建民族特技专科,运用壮医、瑶医等少数民族传统理论及方药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奇难杂症,为壮医药教育提供了临床见习和实习基地。除此之外,我区目前有民族医药机构14所,其中:自治区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1所,地区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2所,民族医医院7所,民族药定点生产厂4家,这些机构分布在广西南宁、柳州、河池、百色几个壮族聚居地区。2002年8月,经自治区编委、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广西壮医医院正式成立,并成为广西中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医院。这些壮医药机构的建立,为广西壮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 http://www.100md.com
    五、壮医药教育的发展和壮医药的推广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壮医药在广西民间中的广泛使用,深受人民的欢迎,壮医药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临床基地建设的稳步发展促使壮医药纳入高等教育成为必然,壮医药推广应用成为广西中医学院历史性任务。

    一是黄瑾明、黄汉儒教授整理出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和原壮医门诊部进行推广,面向全国举办了多期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培训班,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学员近万人次,成为壮医药教育的一部分。

    二是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至今已为我区培养了10多位壮医药硕士研究生,不仅成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典范,而且对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三是广西中医学院专家学者有关壮医药的科研成果,以选修课、学术讲座、临床带教或课堂辅导、补充教材等多种形式,从1992开始正式渗透到医学本科各专业的教学之中,不仅形成了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教育的特色,而且为创办壮医药本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壮医药方向本科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四是1997年成立了壮医药本科系列教材编写小组,先后编写出壮医基础、诊断、方剂、壮药学及壮医临床各科的本科系列教材,为壮医药本科教育提供保障。

    五是从2001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使壮医药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壮医药纳入了正规的本科教育。

    六是多年来,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专家黄瑾明、黄汉儒教授等应邀出访美国、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讲学,传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使壮医药享誉国内外,有些壮医药著作、科技产品开始走出国门。一些国外专家、学者也慕名来访,学习壮医药,促进了对外壮医药教育和交流合作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壮医药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机理、新疗效等方面将不断涌现,壮医药的理论体系会更加完善,壮医药有望成为民族医药中独树一帜的一门新兴学科而走向世界。, 百拇医药(蓝毓营)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