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育》 > 2010年第1期
编号:12294520
闹钟父母(一)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中国心育》 2010年第1期
     “再见,我不和你握手,等你不像个幼儿园的小孩我再跟你握手。”女儿看来并不高兴,的确,这时我还是有点烦这个小姑娘,两个闹钟都闹不醒,非要妈妈喊,父母自己那么多事,早晨连牙膏都要帮你挤好,看着你吃早饭,要是我自己的孩子……

    我们就这么告别了。父母特别是妈妈还会做女儿的闹钟吗,孩子回去会怎样?下次再看吧。非常奇怪,这次会见似乎做了不少工作,但我并没比上次结束时的感觉好。

    闹钟父母(三)

    陶勑恒

    有时候,一次会谈结束后,个案的事情还会萦绕在自己的心里,总是被想起。虽然不少人说一个专业咨询师需要修炼到能把咨询与其它工作和生活分开,咨询会谈结束,就不要被个案的事牵住,但我有时很难做到。对我来说,能做的是在心里有个界限,尽量不让个案的事和自己的生活混淆起来。

    有时,一些看上去很是复杂的个案,我并不会被牵住,而一些看上去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个案,反而会总是在会谈结束后闯入自己的心头,这个个案就是这样。会见结束后,那个和妈妈用孩子似的“耍赖皮”战斗的女儿,那对成了女儿“闹钟”的父母,到第二天周日还让我常常想起,特别是结束时我不和孩子握手是,她眼中流露出的惊讶、又有点委屈、又带着倔强的眼神,总是在我脑中闪回。呵呵,是我受了伤了?
, 百拇医药
    体会了一下,我觉得不是。

    这样的家庭太多了,自打有了孩子,家里的一切决策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教育成了父母交流的主题,精心设计和盲目跟风搅和在一起,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累、孩子也累,其中包括相互“战斗”的累,有的是热战、有的是冷战、有的是混战,其结果我不敢说输的多,但“赢”的很少是个铁的事实。无论如何,不说父母或夫妻间的生活和发展质量,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许多采取的办法是本能地拒绝长大,即使一些看上去成了“尖子”的“成功”案例,那个孩子多半在骨子里也是个“听话”的小孩而已。“被设计”是会被人本能的拒绝的,真是很让我无奈。这个家庭多少也属此列,我放不下的可能有这一层。

    孩子是很纯的,也是很敏感的。如果她“听话”了,比如对我礼貌地说再见并要和我握手,期待的应该是正面的回应,而我拒绝了她,还说了那些话。虽然看上去那些话很“专业”,也是为了促进她,但我心里分明有讨厌她的情绪在里面,孩子不会感觉不到。她那显然不高兴并且后面藏着更复杂情绪的眼神,总使我有点不安,我会不会伤了她?无论如何,两次会见和她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她又那么小,“耍赖皮”不是她的错,按照大人的教导对我礼貌,我缺……、而且有自己的情绪,对她是不是不公平?之所以我放不下,在这一层上我更重一些。
, 百拇医药
    我提醒自己,下次会见,要设法让孩子的声音出来,而不是用“耍赖皮”来表达。而没等到下一次,星期一下午,孩子的妈妈打来了电话。

    “陶老师,我真是很高兴又很奇怪……”

    “呵呵,什么事让你……”

    “昨天晚上,我和他爸爸正商量和孩子怎么讲明天早晨自己按时起床的事,她从房间里出来说,明天早晨我自己起来,不要你们喊。”

    “好啊,你能放心吗?”

    “是啊,我心里不相信的,还叮了一句,你说话要算话哦。”

    “呵呵,你不放心嘛,不过不那样叮咛,而是表示肯定和相信可能更好一点。”

    “我忍不住啊,不过后来他爸爸给我递眼色,我也看到小孩有点不高兴了,嘴又嘟起来了,就憋住了没再说……”
, http://www.100md.com
    “你真不简单,不容易啊。”

    “陶老师,你猜怎们着?”

    “怎么了?”

    “晚上我们先进房睡了,小孩在看电视,我不放心又叮了一句:早点睡,明天要上学。她有点不耐烦:嗯嗯,我作业做完了,看一会电视不行啊,明天不要你们叫。我有点急了,想起那天我们在你那里说好的,让小孩自己去做,他爸爸也拉我,就又忍住进了房间,其实我心里是打鼓的。今天早晨我起来后,心里想等闹钟一响我就进去喊她,你猜怎么着,闹钟还没想呢,她尽然从房间里出来了,揉着眼睛跟我说,妈,我起来了。”

    “她自己起来了,你女儿了不起啊。”

    “我真被惊了一下,她出来闹钟才响,从来没得过的。陶老师我跟你说,我高兴是高兴,还真觉得有点儿奇了怪了。”我忽然发现,妈妈原来的一口教师普通话不知何时变成了南京腔。……
, 百拇医药
    电话中我还知道,那晚妈妈其实很不放心,在房间里一直睡不着,生怕女儿看电视不睡觉,知道女儿十点半后关了电视去睡,等了一会儿没动静,还蹑手蹑脚走到厅里,只到看见女儿房间已经熄灯,才回去房间。清晨早早起来,心里很是忐忑,一直在想着女儿会不会自己起来,如不起来能不能做到让她尝一次迟到的苦头。现在自己起来,按时上学,又想女儿会不会是和自己赌气,做个样子给你看看,不是真的开始形成好习惯,过两天又依然故我。

    孩子第一天就不依赖“闹钟”,自己起床、上学,我听到挺开心的。是不是按时和迟到,在我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开始在“上学”方面进行自我管理了,从父母来说,开始将女儿在学习上的自我管理的权利还给她了,这个意义和价值是巨大的。

    无论如何,一个学生的主流生活任务是学校安排的活动,个性化追求、寻觅是要尊重和鼓励的,但怎样和主流生活任务统合起来,两者都不偏废,是一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而最初的学习和历练就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逐渐发展起谐调的自我管理能力。许多父母意识到孩子完成学校任务的重要性,但眼睛总是紧紧盯着任务完成的结果,忽视了孩子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的自我管理,甚至在自己“呕心沥血”的过程里,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每个人都是追求自我管理的,也有这个潜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如果不让孩子在学校主流生活任务上管理自己,不仅这方面的潜能被压抑,而且非常可悲的陷入一种“被管理”境地,一旦如此,几乎是人之常情的对这些任务感到是一种威胁,与之对立甚至仇视,出于自我保护,就极有可能潜意识的发展起一套“机智”地如何逃避或对抗的“自我保护体系”,实施自我管理。更为可悲的是,这时父母如果也被逼到和孩子的这套自我保护系统对抗的境地,看上去是在帮助、督促孩子学习,实际上是在和孩子的这套自我保护体系之间“斗智斗勇”。一旦卷入这种状况,无论在一些具体事情上的所谓成败,对双方都不是建设性的,因为这场“战争”本身就是破坏性的。
, 百拇医药
    从父母来说,尊重孩子自我管理的需要、赋予他们这种权利的最大障碍,就是害怕或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效果不好,以及要经历伤痛;另外就是,虽然知道自己管理自己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但就是希望看到孩子在每一点上都要做得令父母感到正确、甚至完美。看看这位母亲,女儿自己按时起床、上学,多好的事情,但她希望女儿在动机上也是符合自己期望的,这就会妨碍母亲去欣赏、鼓励女儿的这种行为,将自我管理的权利还给女儿。

    唉,都是些大道理,说它没意义。我在电话中希望妈妈能鼓励女儿,而且不要针对“按时”,而是针对自己起床上学本身,同时尽量忍住不要提醒女儿什么好习惯啊、坚持啊,特别是女儿不一定天天都会按时起床,千万注意不要批评,下次见面再说。

    “陶老师好”,女儿随着父母进来,和我打了个招呼,不像上次那样热烈。父母礼貌地站着,似乎在等我招呼他们坐下,女儿像上次一样坐到了长沙发一边,对父母说:“坐下来啊”,父母看看我,我微笑不语看着他们,“陶老师你坐”,“你们先坐吧”,他们这才坐到长沙发上,次序和上次一样,不过,女儿没有偎依在妈妈身旁,而是背靠着沙发扶手,和妈妈之间空出一点。

    一阵无语,我们相互看着,父母似乎期待着我说些什么,女儿似乎成了观察者在一旁看着我们,我的直觉是她并没有不愿呆下去的意思、也不像等着挑战我们,“妈妈,还想和我说些什么吗?”我打破了沉默。

    ,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