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78145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综述)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年第4期
     【关键词】 反刍思维;抑郁情绪;焦虑;社交焦虑

    中图分类号:B842.5,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4-031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8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314-318.)

    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见解众说纷纭,一般而言,如果个体较少体验到抑郁、不愉快等负性情绪,可以自我控制某些行为,能够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找帮助,进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体验到幸福感,我们就认为他是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前者诸如家庭因素、社区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对学生而言为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后者诸如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疾病、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与压力应对等)。近年来,在有关心理健康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中,反刍思维正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所谓反刍思维(rumination),是指当个体遭遇诸如考试失败、丧失等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个体的思维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响之下,不断地想“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如果总是这样,我将不能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即反复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等内容[1]。在解释抑郁情绪的性别差异时Nolen-Hoeksema提出了反应风格理论(response style theory) ......
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