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980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的几项措施(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
     4.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形式要实现心理互助

    心理健康教育课实际是一种心理互助活动。一般认为,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其实“助人自助”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帮助别人学会自我帮助;其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事实上,心理互助的过程就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心理互助不是停留在同情、理解、接纳的层面,而是强调从方法、技术、能力等方面给予别人心理援助,使别人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能力。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不仅帮助别人学会自助,也使自己的自助水平、自助能力得到提高。

    所谓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心理互助就是人们在心理上的互相帮助。心理互助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价值。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学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激励别人,可以使学生养成乐于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品格,进而发展成为助人为乐的品格。学生之间在年龄、地位、处境、利益、需要等方面有诸多的相同点,他们的心理是相通的,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更容易接纳,更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显著。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心理互助活动也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开展,还可以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开展。学生所具备的童心、爱心,学生的朝气、活力、乐观、自信等都是教师和家长学习的榜样。在心理互助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同样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心理帮助,受到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需要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如何与任课教师的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必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全面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

    1.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

    要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教师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热爱才会认真,才会钻研,才会进步。让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增加学生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见效快、效果好的教育方式。

    2.坚定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信念

    任课教师要坚信学生都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也要充分相信自己。

    3.教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智力开发,即全面开发学生的一般智力和创造能力;情商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信心、适应性、情绪控制能力等;意商锻炼,即使学生具备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诚商塑造,即让学生具备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等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有效的自我管理,做到自知、自尊、自信、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人际吸引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4.教师要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动起来,就需要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包括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像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操作法,即通过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创设一种活动氛围,达成目标;讨论法,即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沟通思想和感情,促使问题解决;扮演法,即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探究法,即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与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

    5.教师要掌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手段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不能获得心理体验,都取决于教师的激励。教师要掌握并善于运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教师要善于赞赏。教师应当认真地欣赏学生的活动过程,认真地欣赏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地欣赏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努力过程、行为表现和观点认识等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教师要善于使用暗示法。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某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多用肯定性语言,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不用否定性语言。教师还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勤于思考、认真体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教师要遵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原则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教师就应当遵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活动、训练、暗示、辅导等方法综合运用;活动性原则,即充分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性原则,既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开放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围很广,涉及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过程性原则,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坚持过程性评价,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应当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问题时,教师不应采取灌输的方式,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本土性原则,即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凡是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特点,适合于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品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师应当具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应当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年龄特征;应当具有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知觉与判断能力;应当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应当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应当具备民主、平等、真诚、尊重、友好等优良品质。所以说,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就需要对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完善任课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水平。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需要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吴文菊)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