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966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的几项措施(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效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需要合理安排教育内容

    1.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选择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传授“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知识”,但必须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在实践中,的确有一些学校过多地向学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原理,或从概念与知识的角度来完成上课任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视为一门与语文、数学类似的学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甚至考试。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正确的。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三种功能,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矫正性功能。发展性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功能。心理发展包括智能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性格发展等诸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当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教育内容

    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必须完成的发展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把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规律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教育内容,把每个年龄阶段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和发展课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加以解决。

    3.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有教材,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根据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不断地加以调整。或者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最关心的、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只有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情、小问题入手,学生才会产生共鸣。只有从学生最感兴趣、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从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入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一定要有现实感、时代感和针对性,要触及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所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4.应当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充实教育内容

    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民族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别。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意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灵活地充实教育内容。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座城市,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安排要兼顾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要针对本学校和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充实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只有那些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教育内容,才更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密切,学生才会更感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内容是主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然而,形式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可有可无的,形式也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适应内容需要的形式可以促进和发展内容的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再好、再科学,如果没有适当的形式予以配合,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就需要选择适应教育内容的教育形式。

    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主要是会与不会、信与不信、做与不做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提高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适应能力;乐与他人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异性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排解青春期烦恼;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自觉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等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形式要让学生动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课,严格说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表现形式应当是“活动”。也就是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包括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让学生的五官动起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采取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课堂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把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促进中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只有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才是学生喜欢的、实用和有效的。

    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形式要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决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可以采取角色扮演训练法,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企业家、导游、主持人、服务员等角色。让每个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角色扮演训练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者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展开行动。这样,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可以采取集体演讲训练法,如建立课前5分钟演讲制度,安排学生轮流上台演讲,保证人人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也可以定期安排演讲比赛。集体演讲训练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促进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有价值、有效果。 (吴文菊)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