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3期
编号:13045962
中小学心育活动课有效教学的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3期
     〔关键词〕心育活动课;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规律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有效教学的探讨。追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对于有效教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不仅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1]。

    近年来,钟志农[2]把过去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班级团体辅导”等称谓统一为“心育活动课”。本文采用这种说法。心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区别于学科课程的活动课程。以往的心育活动课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但收效甚微,因此心育活动课在中小学推行困难。为了推进心育活动课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使心育教学充分实现其价值,我们开始对心育活动课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受有效教学理论的启发,本文从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四方面对心育活动课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
, http://www.100md.com
    一、心育活动课教学要符合课堂教学规律

    心育活动课作为学校的教学课程,虽然与学科教学有所不同,有活动课程的特点,但依然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这是其作为独立学科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心育活动课的内在需求,是由活动课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一)遵循简捷律是心育活动课得以进行的基础

    教学活动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这一教学规律我们称之为简捷律[3]。心育活动课作为活动课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特点,着眼点在于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和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预防,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模拟现实的游戏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掌握更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避免可预知的错误和曲折。由此可见,遵循简捷律是心育活动课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得越紧密,越能触发学生心灵,使其体验更充分、感悟更深刻,心育活动课教学也因此越有效。
, 百拇医药
    (二)遵循育人律,使心育活动课保持正确的方向

    教育不只是教学,更是育人。育人为先,课堂教学要遵行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简称育人律[3]。心育活动课必须以“立德树人”的思想为指导,例如,人际沟通和交往是心育活动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与人交往,获得好的人际关系。活动课中不能仅仅培养说话的技巧,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养成巧言令色、言行不一的习惯。不以人格认同为支撑的人际关系终不能长久,教师要有终身发展的视野,遵循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这样方能使活动课不偏离方向。

    (三)遵循发展律,抓住心育活动课的中心内容

    发展律是指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的教学规律。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而智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心育活动课教学必须要注重提升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心理活动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智力水平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发展智力的任务,为学生创设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方法,提升其智力水平,发展学生潜能都是非常必要的。
, 百拇医药
    (四)遵循二主律是心理活动课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简称二主律。其主旨是在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当前提出的双主体、多元主体理论并不矛盾。心育活动课本身是活动课程,有更强的动态生成性,既然要有课堂的生成,那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活动课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活动课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更多的课堂生成,才能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有感、有思、有悟、有得。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心育活动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活动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此外,心育活动课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其设计和实施同样要考虑到优化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这就使得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上的活动课的比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好,也为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4-5]。
, 百拇医药
    二、心育活动课教学要有效果

    所谓有效果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结果,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心育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和价值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要承载其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心育活动课的教学就必须向课堂要效果,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長和人格发展。

    (一)心育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学生需要

    心育活动课的设计与教学必须把握不同年龄阶段活动课教学的任务,依据年龄特征,制定适合的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4]。

    一般来说,学校对心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要求比较宽松,所以教师的教学目的便定在了学生喜欢、课堂气氛热烈和显性效果较好上。这就使得心育活动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低龄化倾向较严重。虽然低龄化使学生在讨论分享阶段耗费心力少,有话可说,发言更积极,但效果并不理想。低龄化倾向一方面表现在目标设置低龄化,另一方面表现在材料选择低龄化。比如说礼貌沟通,小学生讲礼貌是必要的,但初中、高中依然设置这样的目标就失之浅显了。小学生使用案例“在教室门口撞了人怎么办”是可以的,但高中生使用“在打篮球时撞了人怎么办”就不合适了。因为虽然场合是随年龄变化了,可是案例性质没有变,探讨问题的深度也没有变。探讨学生已经懂得的道理,学生心理没有成长,课就没有效果,甚至是浪费时间。, http://www.100md.com(杨爱)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