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3106767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情境下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7期
     第二,线索减少理论(RCT)。

    线索减少理论由Kiesler、Siegel和McGuire[17]提出,认为社会地位、口音甚至性别等类似的社会线索在人们的沟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面部表情和语调在面对面交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网络对沟通渠道的限制,尤其是匿名性和视觉线索缺失的存在,导致个体交流过程中社会线索的减少。Brunet和Schmidt[18]发现,害羞的被试在视觉匿名(没有网络摄像头)的情况下比在有视觉线索(有网络摄像头)情况下有更多的自我表露。这意味着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线索的缺乏,人们就可能会表露更深更多的内容。

    第三,社会信息加工(SIP)理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由Walther和Burgoon[19]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只要拥有强烈的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以及充足的时间,网络人际传播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面对面交流的传播效果。Tidwell 和Walther[20]对个体在网络和现实中外围信息(人口学信息)、中级信息(态度、价值观和观点信息),以及关键信息(个人信仰、需要和恐惧)的表露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网络交流的被试会问及更多的私人性问题以及呈现更多的表露。这一结果支持网络自我表露在频率和广度上高于现实自我表露,但并不能预测深度的差异。
, http://www.100md.com
    第四,超人际关系理论(hyperpersonal CMC theory)。

    1996年,Walther[21]将SIP发展成为超人际关系理论(hyperpersonal CMC theory)。这一模型假定个性化线索的缺乏会带来两种结果:首先,缺乏个性化线索给个体提供自我呈现更大的控制权;其次,在网络环境中,个体能够感知到一个理想的交流对象。Walther指出,由于网络互动的不同步性,超人际交流往往会强化和美化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视觉匿名性给信息的接受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对接收到的信息印象很好時,接受者可能将信息发送者的外貌形象、行为和道德标准理想化。另外,网络环境中的反馈可以让个体知道交流对象对当前话题是否感兴趣,并且可以对话题作调整,以继续他们的彼此交流。因此超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频率、广度和深度上,网络自我表露都高于现实自我表露。

    第五,媒体富裕理论(MRT)。

, 百拇医药     与以上四个理论不同的是,媒体富裕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面交流中有更多更深的自我表露。富裕是交流媒介允许得到反馈的程度、交流渠道的范围和个人私密性的程度。面对面交往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并可以使用动作、语言、触觉、声调等来交流个人的想法和情感,这些都作为交流的媒介,显然,现实生活中交流的媒介比网络环境中的更加丰富。丰富的媒介有利于更多类型的信息和反馈,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正因为如此,面对面的交往更适合发展人际关系。依照媒体富裕理论,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能够产生更广、更深的自我表露。

    五、现实/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首先,人口学因素对现实自我表露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性别、年龄上 [22]。

    尽管有关自我表露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大多数研究仍表明,自我表露的确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自我表露的意愿高于男性。在网络自我表露中,性别差异同样存在,女性的网络自我表露程度高于男性,尤其是外貌形象的自我表露。也有研究发现,在网络约会中,男性会选择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以及更多的表露社会地位的信息来达到吸引异性的效果。然而不论是现实自我表露还是网络自我表露,一些情境变量,如表露的目的性和表露者与目标人的关系都会对自我表露的性别效应起到调节作用 [23],比如女性对不同亲密程度的对象表现出了不同的表露策略,如对低亲密程度对象和高亲密程度对象的表露最多,而对中等亲密程度的对象表露最少;而男性对不同亲密程度的对象表露差异不大。
, http://www.100md.com
    自我表露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年龄和自我表露二者之间是非线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低年级儿童自我表露是单向的,而中年级和高年级儿童对不同私密程度的同伴表现出共变的相互自我表露[19]。邱莉、陈会昌和岳永华[24]使用Jourard的自我表露问卷调查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研究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在态度、爱好、学习、金钱、个性和身体六个维度的自我表露水平上呈上升趋势。自我表露的发展有急有缓,转折的关键时期在初二到高一,这个阶段自我表露快速发展。但初一到初二、高一到高二的变化不大,发展比较缓慢。

    国外研究者发现,15岁是个体网络自我表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网络自我表露深度的知觉程度高,倾向于在网络上交流私密信息,并认为在网络上表露私密信息比线下交流私密信息更有意义[18]。接下来从十七八岁到30岁这个阶段,网络自我表露大幅度下降并趋于平稳,这种平稳大约能维持十年左右时间,40岁之后女性继续呈现小幅度下降,而男性则相对平稳甚至较之前略微上升 [18]。国内对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和成年早期阶段,年龄跨度很窄。杨芳琳[13]在对青少年自我表露的研究中发现,初二和高一的学生在网络上对网友自我表露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这一结果支持了15岁是个体网络自我表露高峰期和转折期的结论。

    其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和网络环境因素。

    自我表露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集体主义下的自我表露和个人主义文化下的自我表露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奔放,人们也更勇敢表露自己。东方文化讲究含蓄内敛,受缚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人们的自我表露就比较拘谨[25]。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自我表露的影响在网络世界中仍然存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注重信息的分享和人情的礼尚往来,而个人主义背景下的个体更愿意通过网络展示自身的独特性。, 百拇医药(林小丽)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