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3106761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情境下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7期
     网络心理学家Turkle[26]认为个体在网络中表现的自我更接近罗杰斯所说的“真实自我”。尤其对生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来说,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便捷性、间接性不仅使网络成为青少年自我表露的自由场所,也成为人际沟通、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渠道。有研究表明,当想表达的情感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违背时,个体更可能在网络上而不是现实生活中表达 [27]。如果存在现实和网络的双重关系,自我表露就变得更为复杂。

    最后,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质,如自我意识、自尊和非人格特质,如孤独感、人际信任。

    Jourard[2]认为个体的自我表露是与其积极人格特征相关的稳定人格特质,是健康人格的标志和原因。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高的个体对内部自我的认识更准确、更详细,自我表露的素材也就更丰富 [28]。自我表露程度的高低不仅受表露者人格特质的影响,互动中倾听者的人格特质如真诚、尊重同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表露者的表露程度。对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证明,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有密切关系。个人自我意识的增加会提高网络自我表露的程度,而公众自我意识的增加却会降低网络自我表露的程度 [29-30]。
, http://www.100md.com
    有研究发现,儿童对朋友的情绪表露与其外显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但儿童对父母的情绪表露与其外显自尊的相关不显著;女大学生的情绪表露和外显自尊的相关程度高于男大学生[29]。在网络自我表露的有关研究中,Banczyk、Kramer和Senokozlieva[31]指出,高自尊的个体会比低自尊的个体用更多的语言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描述自己[30];但也有研究发现,自尊和网络自我表露并没有显著相关[32]。

    孤独感和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Sermat和Smyth[33]认为自我表露的缺乏导致孤独感。相反,Jones、Freemon和Goswick[34]认为是孤独感导致了低自我表露。Stokes[35]提出亲密关系作为中介变量在影响着孤独感和自我表露。Ma和Leung[36]对ICQ聊天中的自我表露进行研究发现:个体孤独感越高,表露内容就越少,表露假信息也更多。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并没有使孤独者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加强。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应研究,邹洪[37]发现网络自我表露会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周林[38]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及观点与评价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和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负相关。
, 百拇医药
    信任和自我表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随着信任的加深,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地拓展 [39]。吴雪洁[40]发现高中生人际信任与自我表露呈显著正相关。

    六、现实/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的局限

    (一)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通过对以往自我表露研究中测量工具的归纳,发现大多数自我表露的问卷都是将自我表露的内容和目标人进行分类,反映的是个体在不同主题上针对不同目标人表露数量或程度的多少。

    但是,自我表露并不是一維的,除了要对表露数量进行评估以外,也要考虑到表露的质量。因此,Wheeless和Grotz[41]认为,JSDQ虽然被广泛应用,但是该问卷各版本的题目数和表露对象都有所不同,其效度存在争议,Cozby[42]甚至认为JSDQ的继续使用只会增加该领域研究已经存在的困惑。另外,在网络环境中,自我表露的对象既有陌生人也有熟悉的人,可能存在线上和线下的双重关系,因此只将表露的内容进行划分似乎不足以反映出网络中自我表露的特点,比如,此类问卷无法测量表露内容的真实性、积极性等,而这些维度却构成了网络自我表露的复杂性。
, http://www.100md.com
    (二)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结论不一致

    通过对现实自我表露(FTF)和网络自我表露(CMC)比较的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结论不一致,有的研究结果支持网络自我表露高于现实自我表露,有的则恰恰相反,也有发现二者差异不显著的。

    研究者会挑选与之匹配的理论来解释各自的结果,以此自圆其说。SIDE理论认为网络自我表露不能作为预测频率、广度和深度的先行因素;RCT、 SIP和Hyperpersonal CMC支持网络自我表露的全部或部分维度高于现实自我表露;MRT则认为现实自我表露在广度和深度上高于网络自我表露。

    但如何解释结论的不一致呢?也许某些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自我表露作为个体向他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分享经验的一个途径,本身就有缩短心理距离、增进人际信任的功能,反过来,人际信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也会影响自我表露。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Jourard S M,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1):91-98.

    [2]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2nd ed.)[M].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

    [3]谢笑春,孙晓军,周宗奎. 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72-281.

    [4]Howe N,Aquan-Assee J,Bukowski W M,et al. Sibling self-disclosure in early adolescence[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2000:653-671.

    [5]李林英. 对大学生自我表露认识的访谈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34-36.

    [6]张咪. 微博中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及其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http://www.100md.com(林小丽)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