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07002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7期
     (三)“错误信念认知”的实验任务

    错误信念(false-belief)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一级错误信念实验包括“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任务范式,根据嵌套层次又有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念的主要实验任务如下。

    1.意外转移(unexpected transfer)范式

    “男孩Maxi和巧克力的故事”:小男孩Maxi把一些巧克力放到了厨房的一个蓝色橱柜里(位置A),然后离开了厨房。Maxi的妈妈把巧克力移到了绿色橱柜里(位置B)然后离去。Maxi回到厨房想吃巧克力。然后主试问被试如下问题:(1)记忆控制问题:Maxi出去玩之前将巧克力放在哪里?(2)事实检测问题:巧克力现在实际上在哪里?(3)行为预测问题:Maxi首先会到哪里去找巧克力?(4)想法问题:Maxi以为巧克力会在哪里?

, 百拇医药     2.欺骗外表(deceptive- appearance)范式

    实验者向儿童展示一个糖果盒,从盒子外观可以看出盒子里盛的什么东西,问儿童“盒子里盛的是什么”。在被试回答是糖果后,实验者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盛的却是一支铅笔。然后把铅笔放回糖果盒盖上,问被试: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自己一开始认为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3.二级错误信念

    约翰和玛丽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了一个人在卖冰淇淋。玛丽想买冰淇淋,但身上没有带钱。她就回家去取钱,约翰回家去吃午饭,而卖冰淇淋的人则离开公园到学校去了。玛丽拿着钱往公园走,这时她看见卖冰淇淋的人正往学校里去。她问卖冰淇淋的人要往哪里去,并说她要跟着他去学校买一块冰淇淋。约翰吃完午饭来到玛丽家,玛丽的母亲告诉他玛丽去买冰淇淋了,约翰离开玛丽家去找玛丽。讲完故事后,实验者问儿童“约翰认为玛丽去哪里买冰淇淋?”
, 百拇医药
    (四)范式的延伸——自发反应范式

    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但是关于儿童到底何时具备推断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采用任务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诱导反应范式和自发反应范式。其中,诱导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但是自发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7]。诱导反应范式指的是主试直接提问被试关于他人错误信念的问题,然后记录被试的口语报告。传统的错误信念任务,如上述的“意外转移”“欺骗外表”和 “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均属于诱导反应范式。自发反应范式指主试采用非语言的形式给被试表演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表演者对于场景中的一些事件存在着错误信念。主试通过记录被试在观察场景中表演者的行为后所产生的一些自发行为,如眼睛的注视点变化、眼睛的注视时间差异、注视偏好等。自发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三岁甚至更早就已经具备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

    四、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 http://www.100md.com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从发展的影响来看,将其分为量的影响和质的影响。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主要包括家庭的规模和亲子交流方式)和儿童的假装游戏,这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速度;质的因素则主要包括执行功能和语言的发展,它们与心理理论有深层次的联系,不仅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更可以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否。

    (一)量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的规模和亲子交流方式上。研究表明,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8]。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高。之所以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因为家庭成员越多,儿童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儿童可以从与周围人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关于心理的知识。
, 百拇医药
    关于亲子交流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亲子谈话中,西方文化下,在交谈时围绕的是心理状态和自我,传递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而在中国,是以详细的行为和他人为中心的谈话,传递的是互依的自我观。谈论自我使儿童更容易在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抽象的心理状态词汇间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与自己相关的心理状态,然后再由己及人,逐步区分自我与他人,易化了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过程;中国亲子交流中的谈论他人,特别是谈论他人的行为,不仅需要儿童自己主动地通过行为来推测其背后的心理状态,还需要儿童在不同主人公的行为间转换,表征他人的行为并主动地区分自我与他人。这可能导致了中国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晚于西方儿童[9]。鉴于此,我们可以适当学习西方文化中鼓励孩子自由平等的自我观的表达。

    2.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游戏方式。在游戏中,儿童用身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不同任务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促使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10]。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数与兒童对他人情感和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相关,特别是儿童—兄妹之间的假装游戏的质量、数量和儿童的心理理论有更高的相关。因此,经常参与假装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解释,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由在成人的指导或与其他更优秀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所决定)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儿童通过与比他更高水平的人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由实际水平向潜在的更高级的水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兄弟姐妹向儿童提供了充足的交往机会,使得儿童能够更快地理解他人的心理。
, 百拇医药
    (二)质的影响因素

    1.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是指当个体利用自动化的行为或者依赖本能、直觉等不能胜任某种任务,但又必须集中注意而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心理控制过程[11]。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者们对这种关系最多地解释为执行功能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为执行功能影响心理理论的加工方式和概念形成。当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儿童需要抑制现实的、具有优势的关于物体当前位置和当前形态的表征,如在意外地点中,“小狗的骨头后来被放到红色的房子里”这一表征,并同时启动非优势但又是正确的表征,如“小狗的骨头原来在绿色的房子里”。这一过程就需要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混合的执行功能参与。此外,执行功能也参与儿童心理理论概念的建构,如错误信念概念的建构。对于没有获得错误信念的儿童来说,他们是固着于信念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在错误信念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儿童就必须不断地抑制他们所固着的“信念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启动和强化错误信念概念,直至能够运用。, http://www.100md.com(齐冰)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