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06737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7期
     〔摘要〕自Premark和Woodruff 于1978年提出“心理理论”至今,心理理论的研究已走过将近四十年的历程,针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心理理论的由来、定义、实验范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儿童心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述评;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09-05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心理理论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并提供共情回应以维持关系成功[1],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四岁左右开始发展的错误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论的核心成分,常常是衡量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的标志性任务[2]。本文旨在通过对心理理论的由来、定义、实验范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对儿童心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 http://www.100md.com
    二、心理理论的由来和定义

    1978年普雷马克和伍德拉夫(Premark和Woodruff)在《行为与大脑研究》上发表了《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一文[3],文章中首次明确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概念。随着发展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关于儿童理解并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领域的研究,“心理理论”一词本身的涵义也逐渐丰富起来。研究者对心理理论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不过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心理理论进行定义:前者泛指任何发端于婴儿阶段与心理有关的知识;后者目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感知、知识、需要、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4]。部分学者对心理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划分,例如Apperly和Butterfill(2009)提出了双系统理论,认为心理理论包括一个发展较早的、自动的、快速且有效的内隐系统和一个发展较晚的、需要意识控制的、缓慢且灵活的外显系统[5];也有研究者将心理理论分为情感心理理论和认知心理理论两种[6]。
, 百拇医药
    三、心理理论的实验范式

    信念是指心理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它包括知晓、确信、假定、想法和意见。信念可以分为真实信念和错误信念,前者是指自己或他人与现实一致的信念,后者则是指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研究者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如果儿童能正确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就表明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和成人相同的思考方式。

    (一)“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

    理解到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mental-physical distinction)是儿童认识和理解心理世界的基础。该类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区分想象与现实

    对儿童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一个人具有一种心理经验(如想一条狗),另一个人具有一种物理经验(如牵着一条狗)。然后让儿童判断哪个人可进行某种操作(如哪个人能打狗)。
, http://www.100md.com
    2.理解大脑功能

    提问儿童大脑有什么功能和作用。研究发现,3~4岁儿童已经知道大脑具有一系列心理功能,比如做梦、欲望、思考等,还知道大脑具有物理功能,如使人做动作或保持活动等。

    3.再认心理词汇

    向儿童按随机顺序呈现一些词,其中一些是心理词,如“思考、知道、梦想、假装、希望、愿望、想象”等,另一些是非心理词如“跳、吃、动”等。实验结果表明,四岁儿童能够挑出心理词,而三岁以下儿童却难以完成。

    4.图片故事理解

    通过故事理解可以测量儿童对物理故事和心理故事的理解情况。给儿童呈现四张顺序混乱的图片,要求他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好,并解释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包括机械故事(mechanical story)、行为故事(behavioral story)和心理故事(mentalistic story)。
, 百拇医药
    (二)“理解知觉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实验任务

    知觉信息输入和心理知识获得、行为输出如何相互影响,是儿童在对心理与物理世界正确进行区分理解之后,心理理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实驗任务如下:

    1.理解“看见导致知道”

    该任务考察儿童掌握“看见导致知道”这一心理理论规则,依据该规则儿童能够理解知识从何而来,使儿童推测谁知道什么,谁不知道什么,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例如,采用一幅图画进行实验,图中两个儿童站在一个开口盒子两边,一个儿童在向盒子里面看,另一个儿童手扶盒子站直向前看,然后问被试谁知道盒子里是什么?

    2.二级视觉观点采择

    利用一张卡片进行实验,卡片的一边画着一只猫,另一边画着一只狗。让卡片一边对着实验者,另一边对着儿童。要求儿童回答实验者和儿童各自看到什么。三岁儿童能够认识到他自己和实验者所看到的卡片是不一样的。
, 百拇医药
    3.区分外表与真实

    考察儿童对知觉信息输入的理解深度。由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块岩石状的海绵,让儿童离这块海绵一段距离,这样海绵看上去是一块岩石,然后再让儿童去触摸海绵,儿童会发现它是一块海绵。最后问儿童两个问题:“它像什么”和“它实际上是什么”。只有到四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回答,并且明白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样子来表征,也可以用实质来表征。

    4.预测他人行为

    在能够对他人心理进行知觉输入和正确理解之后,儿童就可以根据“心理理论”预测他人的行为。利用经典故事法(山姆—兔子)研究四岁以前儿童对他人行为的预测问题,结果发现两岁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而且人们的这些欲望会影响其行为方式。, http://www.100md.com(齐冰)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