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73483
道家人格在对抗死亡焦虑中的作用(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1期
     2.4分析与讨论

    对死后无知的焦虑与道家人格之思维、意志品质及人性论的自然维的相关显著。死亡焦虑越高者,其思维的阻滞程度越高,在思维上执著于人之生死问题而得不到解脱。同时也很难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和思考生死。正因为执著于生死,所以内心有关生死的冲突不断,难以平复由死亡问题引起的思维波动。意识到死亡或对死亡的恐惧,也意味着人之行事意志的消解。常识也告诉我们,看破看透生死者,往往并不追求积极有为或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家人格之自然维与不确定性焦虑显著负相关,表明其也具有应对或消解人之死亡焦虑的作用。另外,从情绪情感之静躁维来看,尽管两个维度与死亡焦虑各维度间的相关均不显著,但死亡焦虑似乎伴随着内心的搅扰不安,反之,内心宁静与安适就能将死亡问题淡化一些,其死亡焦虑得分也更低些。

    死亡焦虑与道家人格中反映人性论、意志品质与认知思维的维度显著相关,这本身就反映了由死亡焦虑所引起的人性心理层面整体协动的特征。对死亡的焦虑可能首先反映在人性论层面,表现为无法做到顺任人之有生有死的自然变化之理,无法承认自己必有一死的事实。其次反映在知-情-意各个层面,尤其是认知思维层面,表现为无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之生死的自然变化过程,也即庄子所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乃自然之理”,也表现为在思维上纠结于生死问题,在生死之间,在怎么死、何时死之客观现实与不愿死之间思虑重重。在冈应处世之对已层面,个体于生死无法解脱之举,将加重其对生死的焦虑。

    道家人格各维度与死亡焦虑各维度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小,而且相关系数显著的个数也不多(仅占到总相关系数个数的21.82%)。两者间的相关之所以呈现如此情形,其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所用的死亡焦虑与道家人格均是从特质论的角度出发,测得的是一种稳定的、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致性的人格特质。尽管人之生死具有纵贯一生的意义,但人的一生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生死问题,只有当面临死亡问题或处于死亡提醒状态时,个体才会感到来自死亡后无知的焦虑与恐惧,并采取防御策略(张阳阳,佐斌,2006)。当面对来自死亡的直接威胁时(如癌症),个体才会在人性论、人生观、价值观、情绪、意志及其它心理行为特征上显现出对抗死亡焦虑的典型心理行为特征(晋向东,2008)。就道家思想本身而论,其有关生死或死亡问题的论述,往往大多是针对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死情境,并非就特质意义而言的。如庄子“鼓盆而歌”,所面临的是其妻的身死,而有关“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的阐释,也是庄子将死之时的论述,其余有关生死的论述,也多是由纷乱社会中无故的杀戮所引发。由此看来,个体只有在面临一些死亡提醒的情境并激起有关生死的议论,以及激起有关生死的态度、意义及人之生存价值的论述时,也即是处于一种具有特定死亡情境特征的,具有情境和状态特征的死亡焦虑时(孙义元,1999),两者间才可能具有高相关。因此,研究有理由认为,当启动当事人的死亡焦虑时,道家人格量表各维度与特质死亡焦虑及状态死亡焦虑两者间的关系将有所变化,表现为道家人格各维度与状态死亡焦虑的相关系数值不但更高些,且有更多相关系数会显著。为此进行了第二项研究,以考查在启动与未启动条件下,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问的关系。

    3.研究二启动与未启动条件下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的关系

    3.1研究假设

    与未启动条件相比,启动条件下,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显著相关的维度更多,而且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大。

    3.2研究方法

    被试:启动条件:某大学金融专业54名大一学生,其中男20名,女34名,年龄为19.13±0.848周岁。未启动条件:某大学金融专业54名大一学生,其中男14名,女40名,年龄为19.02±1.016周岁。启动与未启动条件下的两个班,同为一个院,同为一个专业,同为一个年级,人数也相等。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年龄无显著差异,t(106)=0.102,p=0.919。Crosstab检验结果中,性别与年级的,值为0.120,p=0.214。表明两个班具有同质性。

    3.3研究结果

    启动与未启动条件下,不同被试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间的关系见表2。

    从上表可知,启动条件下,道家人格各维度与死亡焦虑相关显著的系数更少,启动条件下为4个,而在未启动条件下为11个。与未启动条件相比,在启动条件下,死亡焦虑与道家人格静、躁、自然及寡欲维间的相关,由显著变为了不显著,死亡焦虑与联系维的相关由不显著变为了显著,死亡焦虑与矛盾维的相关则发生了维度的变化。未启动条件下,自控丧失和情感冲击焦虑与思维矛盾维间相关显著,但在启动条件下,则是不确定性焦虑、自我实现焦虑与思维矛盾维相关显著。

    3.4分析与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有关在启动条件下,道家人格将有更多维度与死亡焦虑多个维度相关显著且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将比不启动条件下更高的假设,并未得到研究结果的支持。其原因可能与道家人格本身的特性有关。研究将道家人格操作化界定为一种特质。而人格特质均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并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黄希庭,2002),而且“特质所标识的是那些一致的、相互关联的行为模式和可辨别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其背后的假设是个体的行为是由“这些稳定的而且或多或少独立于它们的刺激情境的普遍倾向所决定”(杨子云,郭永玉,2004)。因此,哪怕是在施加外界刺激(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人格作为一种特质,其稳定性或独立性仍独立于外界刺激的特征,而使其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研究对道家人格各维度在两个配对样本中的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除本真维的均值差非常显著外,道家人格其余各维度及道家正性和道家负性两个高阶维度的均值差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在启动条件下,道家人格作为一种特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另外,这一结果也可能与启动死亡焦虑的时间特性有关。死亡唤醒研究发现,在死亡唤醒的瞬间,被试对死亡的思考被抵制了,过大约5分钟后,死亡唤醒效应才会出现。本研究在给予被试启动刺激后,被试马上需要填答道家人格问卷,需时约为8分钟左右。而且在集体集中填答中,每个被试回答启动问题时的完成时间也不一样。这就可能会使被试在正式接触到死亡焦虑问卷时,已经大大超过了离死亡焦虑启动效应所需的5分钟,而在超过死亡唤醒效应的时效期间内,死亡唤醒效应到底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却无从得知。可能的情形是:在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被试在对道家人格各维度进行评定的时间内,就已经使其死亡焦虑水平有所降低,或者在启动死亡焦虑条件下,在对道家人格各维度的评定中,被试就已经在知、情、意、行的各个层面对所产生的死亡焦虑进行了应对或对抗,从而产生了缓冲作用。而这种缓冲作用对尾随道家人格量表之后的死亡焦虑量表的评定产生了滞后缓冲效应,导致死亡焦虑各维度的得分降低。由对死亡焦虑各维度的对比来看,除情感冲击焦虑外,未启动条件下被试的死亡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启动条件。但启动组被试的情感冲击焦虑显著高于未启动组,这表明由死亡焦虑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或情感上因死亡所产生的震撼作用,在被试完成道家人格量表的评定后仍然在起作用。据此,研究认为:在应对或对抗死亡焦虑的各个领域,情绪情感领域的应对可能具有时间变化的特异性,这一特异性表现为:当其它各个维度在对抗死亡焦虑中已经开始起作用并有效缓解死亡焦虑时,由死亡焦虑所引起的情感冲击可能仍然非常强烈,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缓冲。研究表明:历经患者死亡的青年护士,其SCL-90中的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常模,并且是所有显著维度中T值最大的维度,这表明当个体面临死亡事件时,将有最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叶丽花,韩蔚,2009)。另外,研究还发现在面对亲属急性死亡的家属中,女性家属的应激性情绪反应最激烈,而且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陈冬冬,刘旭峰,2009)。本研究中,绝大多数被试(近85%)均为女性,女性样本占优势可能也部分解释了为何其余几个死亡焦虑维度得分低的情况下,情感冲击仍非常高。 (涂阳军 郭永玉)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