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561517
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影响(4)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1期
     总之,高分数或低分数有助于固存观者对后来昕呈现的效价一致性形容词做出反应,但未促进渐变观者的反应。结果验证了这一假设:当加工他人信息(如测验分数)时,固存观者比渐变观者更可能给该信息贴上评价性标签。

    3.2.2 判断和回忆任务中的框架效应

    以被试的内隐观和不同的框架效价为自变量,以判断值和回忆数为因变量进行2x3的被试间多元

    .方差分析。对判断值来说,框架效价的主效应很显著,F(2,39) =15.74,p<0.001;内隐观的主效应不显著,F(1,39) =0.04,p>0.5;内隐观与框架效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39) =0.54,p>0.5。经事后多重比较,不同内隐观者对飞行员S所作的判断在三个框架效价水平下的两两比较中均显著(见表2);固存观者的判断随框架效价成线性趋势,而渐变观者的判断受框架效价影响不显著(见图4)。

    对回忆数而言,框架效价的主效应极显著,F(2,39) =42.49,p<0.001;内隐观的主效应不显著,F(1,39) =3.16,p>0.05;内隐观与框架效价的交互效应很显著,F(2,39) =26.60,p<0.001。经简单效应检验,两类被试在积极问题框架和消极问题框架下对测验成绩的回忆存在显著差异,F积极(1,41) =6.50, p=0.015;F消极(1,41) =6.63, p=0.014.而在中性问题框架下所作的回忆差异不显著,F中性(1,41) =3.24,p=0.079。进一步分析显示,固存观者的回忆数从积极问题框架到中性问题框架再到消极问题框架依次递减,而框架效价对渐变观者的影响不显著(见表2和图4)。

    简言之,框架效价对固存观者的判断和回忆的影响比对渐变观者的影响大,说明固存观者比渐变观者更可能通过他人信息的效价分离不一致的信息。

    4 讨论

    本实验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持两类不同内隐人格观的人所形成的他人印象具有不同的表征:固存观者比渐变观者更倾向于关注所接收个人信息的评价性意义,并给这些信息贴上评价性标签;固存观者比渐变观者更倾向于通过信息的效价分离信息。研究还表明,渐变观者需要从多种情境取样并整合个体信息,以便得到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正确轮廓。例如,呈现积极问题框架时.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固存观者的积极信息库,从而使其对社会人作出更多的称赞性评价并回忆出较多的高分数;而渐变观者较少通过信息的效价分离信息,对判断和回忆的框架效应不太敏感。所以,当渐变观者面对他人的不一致性信息时,通常逐个地加工信息,由目标人的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对其产生整体印象,从而较少地受问题框架的影响而产生偏见(Turner, Hewstone,&Voci,2007)。虽然渐变观被试在正式实验的启动任务中没有显示出评价性反应模式,他们的判断和回忆也没有受到框架操纵的影响,但是他们在预备实验中对态度客体效价进行了评价性加工。由此推论,渐变观者能够意识到测验分数的效价,只是没有赋予每一条信息很强的评价性意义。

    从上述实验结果来看,内隐人格观是影响态度自动激活效应普遍性的个体差异因素。虽然本实验尚未揭示渐变观者所形成的态度是否太弱.从而不足以被自动激活;但研究发现,固存观者对测验分数进行了评价性加工和评价性反应,而渐变观者没有进行类似的加工和反应。这一结果表明,固存观者表现出较强的态度自动激活效应。

    与关注人格特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同,内隐人格观研究探讨的是人们对于人格特质的可塑性和固定性信念(Lewis&Weigert,2012; Perfect,et a1.,2008; Vigo,2009)。当知觉者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其内隐人格观直接影响社会判断的提取(Unsworth&Engle, 2007; Macrae&Douglas, 2010)。有研究者认为,固存观者倾向于作出即时性判断,而渐变观者倾向于以记忆为基础作出判断: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在对个体形成评价性印象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 Plaks,Levy,Dweck,&Stroessner,2004)。那么,通过本实验是否可以作出“渐变观者没有主动地加工社会信息”的论断?笔者认为,渐变观者很可能主动地加工信息.却没有用于评价性印象的形成。取而代之的是,渐变观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情境性信息(如,情境需要或社会角色)或暂时的个体特征(如,社会人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专心于心理倾向性、以印象为主的因素。当然,关于这一实验结论尚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检验。内隐人格观既是被试变量也是主导因素,其作用往往通过对其他因素的控制来实现( Wills,et a1.,2007; Treat,et a1.,2007)。鉴于此,今后的研究应着力考察渐变观者在情境性因素而非评价性信息上消耗认知资源的程度。

    5 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出如下结论: (1)跨性格、能力等不同人格属性有共通一致的内隐观。本研究证实在性格、能力等五项一般的人格属性内隐观中,有一个主导性的内隐观在支配大学生看待人格特质是否可变的信念。 (2)固存观的反面就是渐变观,它们是同一维度的两极。这个结论支持以往研究的一般理念,即在同一维度内考察固存观和渐变观。(3)固存观者和渐变观者在对他人知觉方面存在差异。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更易以一种评价性方式知觉他人信息;同时,渐变观者不像固存观者那样对他人特质作出静态判断,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理解他人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 (崔诣晨 王沛)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