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568342
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1期
     摘 要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投射测验法分离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内隐人格观,然后通过效价匹配实验和错觉关联实验,初步探讨了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跨性格、能力等不同人格属性有共通一致的内隐观; (2)固存观的反面就是渐变观,它们是同一维度的两极; (3)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更易以一种评价性方式知觉他人信息;同时,渐变观者不像固存观者那样对他人特质作出静态判断,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理解他人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 内隐人格观,他人知觉,投射测验,效价匹配,启动效应。

    分类号 B842.2 1 问题提出

    Lafforgue (1990)曾提出,对刺激物的知觉受知觉者自身人格的影响。此后,不少研究者围绕“个体的认知加工受其潜在的内隐观控制”这一观点在相关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Erdley&Dweck,1993; Dweck, Chiu,&Hong, 1995; Dweck, 2000;McConnell,2001;王墨耘,傅小兰,2003; Andreas,Klaus,&Silke,2011)。研究者发现,内隐人格观(implic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是认知社会人的重要人格变量( Levy,Plaks,Hong,Chiu,&Dweck,2001; Goel&Dolan, 2003; Behrmann, et al., 2006;Calder&Jansen,2005)。

    Dweck等(1995,2000,2001)的研究已确认两种内隐人格观——固存观(entity theory)和渐变观(incremental theory)对知觉他人具有预测和推断作用。固存观者倾向于从特质出发来理解人们的行为.他们比渐变观者更易作出特质推断和归因。因此,固存观者与渐变观者在理解他人行为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受特质稳定信念左右的个体热衷于评价和判断他人的人格特质。

    特质推断除描述性内容之外,通常具有清晰的评价性内容,这些评价性内容构成了评价性加工的基础。大量研究证明评价性加工是特质推断的一个重要方面( Dawson,Webb,&McPartland, 2005;王沛.2002; Gaissmaier, Schooler,&Rieskamp,2006; Nishimura, Rutherford,&Maurer, 2008)。当知觉者收到对目标人(target person)形成印象的指令时,他们就会广泛地对其展开评价,并以特质为基础对其行为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 Dawon, eta1.,2005; Nishimura,et al.,2008)。那么,内隐人格观与评价性加工有何联系?如果固存观者试图作特质推断(如, “某人是好还是坏?” “某人能力是强还是弱?”),他们是否以评价性方式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编码,从而很快地权衡信息并得出特质判断?如果渐变观者起初并不想作特质判断,即使他们试图形成印象,他们是否也很少用评价性方式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编码?

    以上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因为个体差异因素可以调节评价性加工,而评价性加工是社会知觉的“基石”,是刻板印象和偏见形成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加工形式(Gawronski&Bodenhausen,2005; Fiedler,Freytag, & Unkelbach, 2007; Fiedler, Freytag, &Meiser, 2009)。Garrard和Martin等(2008)研究发现,对形成意见和评价性判断以及参与自发的评价性加工而言,个体差异是必不可少的因素。Fe。一reira和Garcia -Marques等(2006)指出“态度自动激活效应(automatic attitde activation effect)”普遍存在,即人们一般会对所有客体做出评价性反应(Kartner,Keller,&Chaudhary, 2010)。有研究者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人们只会对他们很有看法的对象做出评价性反应(Evans&Curtis-Holmes,2005; Girardi, MacPherson, & Abrahams, 2011;Kug,Wang,&Galinsky,2010)。对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这些理论观点。

    鉴于上述分析,本实验拟探讨内隐人格观如何参与他人知觉的评价性加工,并揭示态度自动激活效应的影响因素。

    2 预备实验

    2.1 实验方法

    2.1.1 被试筛选及分组

    从参加童话情境测验的120名大学生中甄选出固存观被试42名(分数≥60)和渐变观被试48名(分数≤40)。具体施测程序:在统一的时间内(约60min)对被试进行团体纸笔测验(袁方,1997)。问卷中的指导语为: “请您猜想,下列情境是怎样产生的,即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故事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主试的指导语强调:“请您展开丰富的想象,尽量写得详细些。”考虑到被试样本量大,需要分两次实施测验。因此,在每一次测验的实施过程中,测试的环境、主试对被试的干预、指导语均保持一致。采用盲分析法,由经过预测验评分的5名大学生根据记分规则对测验样本进行独立评分。要求评分者将字句、语气看成一个小单位,不太注重字行之间的意义,而注意整个回答的结构。每出现一个特征项(见表1)记1分,无此特征项记0分,4个特征项共计4分;在测验结果的旁边给出了记录单位的权重(用等式表达): “=”号左边为负度加权数×强弱度加权数,“=”号右边是该词的权重结果:原始分=特征分+权重分:校正分=原始分÷总字数×100。这一评分结果显示,被试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非此即彼的内隐人格观。也就是说,被试的内隐观是单维性质的,固存观和渐变观处于同一维度的两极。

    男女被试各半,44名文科生,46名理科生。均未参与过有关实验,裸视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年龄20—24岁。将这90名被试分为两组,每组45人(固存观被试21人,渐变观被试24人,男女各半,文理兼顾)分派到预备实验和正式实验中。 (崔诣晨 王沛)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