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561512
父母控制、自尊与小学生社会创造力的关系(3)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1期
     基于二维自尊的观点,本研究发现行为控制通过自我肯定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心理控制通过自我贬低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父母行为控制使儿童更倾向于自我肯定,进而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水平,而父母心理控制使儿童更倾向于自我贬低,进而表现出较低的创造力水平.父母的心理控制(如,收回爱,内疚诱导)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消极评价,其作用一方面直接降低子女的社会创造力,另一方面内化为子女的自我贬低。由自我贬低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降低他们解决问题的胜任感,使他们不敢面对挑战、倾向于逃避问题,进而不能找出有效的方法解决人际问题(Gross&John,2003)。

    如前所述,自我肯定与自我贬低不是此消彼长,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Boucher,et a1.,2009)。本研究对自尊进行了进一步区分后发现,从自尊的组成及其作用角度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父母控制影响社会创造力的作用途径。研究表明,自尊正向预测创造力,即高自尊的个体,其创造力高:低自尊的个体,其创造力低(邓小平,张向葵,2011)。与自尊的高低区分不同,将自尊区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时发现,自我肯定正向预测社会创造力,自我贬低负向预测社会创造力。同时,自我肯定在行为控制与社会创造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而自我贬低在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上述结果提示,区分自尊的不同成分有助于明确其前因变量及其对结果变量的作用途径。

    本研究扩展并深化了已有关于父母控制与创造力间关系的认识,对未来研究有如下启示。首先,由于研究采用了横断设计,仅揭示了父母控制与社会创造力的同时性关系,但不能证明父母控制对社会创造力的长期效应,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以检验中介模型所蕴含的时间序列涵义,考察父母控制、社会创造力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贬低较长期的发展变化和动态联系.以深入地阐述父母控制对社会创造力的效应及其机制。其次,自我贬低在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中的部分中介作用提示,可能存在其他中介变量。根据已有研究,影响创造力的前因变量有自主性动机(张景焕等,2011)、创意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态度(choi,2004)、一般自我效能感(Jaussi,Randel,&Dionne,2007)等,而这些因素都与心理控制有关。研究发现,心理控制之所以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是因为心理控制降低了个体的自主需求.降低了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等(Doyle&Mark-iewlcz,2005; Ryan&Deci,2000)。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本文推测,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有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创意自我效能感,创造态度,一般自我效能感等。今后的研究可以引进这些可能在父母教养与社会创造力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因素,以完善父母教养促进子女社会创造力的教育途径。

    本研究的结果也有一定的教育启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父母的行为控制对于他们有效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父母应该主动询问、了解子女的日常行为,监督并指导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可以提高子女的积极自我评价,这对子女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冲突具有积极意义(Gerard&Buehler,2004)。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子女的社会交往具有消极意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对子女使用收回爱、内疚诱导等方式,这些方式不利于子女创造性地解决人际问题,也会增加子女对自身的否定,进而不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以及有效地解决人际问题。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父母行为控制正向预测社会创造力:心理控制负向预测社会创造力。 (2)自我肯定在行为控制与社会创造力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贬低在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满达呼 李宜娟 张景焕)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