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71
5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特点(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2.5 结果

    计算每位儿童对自己整体面孔、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特征的识别分数,将被试两次判断的分数进行平均。男性、女性儿童对自我面孔、自我内部特征、自我外部特征的识别分数见表1。运用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对儿童辨认自我面孔以及特征和性别进行了3(自我本来面孔、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特征)×2(男、女)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见表1),结果发现被试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而面孔特征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66)=23.09,p<0.001,且性别与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2,66)=9.52,p<0.001。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儿童辨认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无论是外部特征还是内部特征,男生与女生的再认都存在显著差异(外部特征,p<0.05;内部特征,p<0.05)。对于5岁左右的儿童,男孩子识别自己内部特征的能力更强,而女孩子更善于利用外部特征来识别自己。在询问女孩子是根据什么识别自己的时候,很多人都回答,发卡、头花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女孩子的发饰比较多变,每个人都有比较独特的发饰,因此她们倾向于根据发饰来判断是否是自己。

    3 实验二:面孔外部特征的改变对儿童自我识别的影响

    3.1 被试

    选取幼儿园大班学生共30名,其中女生14名,男生16名。平均年龄为5.82岁(标准差为0.34)。

    3.2 实验材料

    采集儿童中性表情的照片并截取整个头部部分,照片长宽维持在13×10CM,72像素/英寸,总体大小维持在约300 KB。PS改变被试图片的发型,同性发型3款,异性发型3款。照片保持同样大小、明度。包括被试原本的照片在内,每位被试共有7张图片。

    3.3 实验设计

    3×2混合设计。自变量为:(1)发型类型(本来面孔、更换同性发型、更换异性发型);(2)性别(男、女)。发型类型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自我面孔辨认的分数。

    3.4 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采用一对一的实验形式。随机在电脑(电脑屏幕大小为15英寸)上向儿童呈现制作的7张图片,每张图片呈现2次,请儿童判断这是否是他自己。回答是自己的记2分,回答像是自己的记1分,回答不是记0分。被试回答后进行记录。然后呈现下一张图片,直到实验结束。

    3.5 结果

    计算每位儿童对更换了同性或异性发型的自我面孔的识别分数,将被试每次判断的分数进行平均,识别平均分数见表2。

    采用SPSS 16.0进行2(性别:男、女)×3(面孔类型:更换了同性发型、异性发型、原本面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见表2),变换同性、异性发型与自我本来照片的辨认之间差异显著,F(2,56)=100.21,p<0.000,性别与发型更换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56)=0.64,p>0.05。

    相比较于原本的自我面孔,被试将发型改变的面孔视为自己的比例较低。且差异显著。儿童在变换发型之后,很少将变换后的形象视为自己,尤其是更换了异性发型后。实验结束后进行进一步询问发现,即使有些儿童认出面孔的内部特征如眼睛、嘴巴等是自己的,但是问及换了发型的形象是否为自己时,儿童坚定的回答不是。说明5岁多儿童的自我意象是相对固定的,局限于目前的状态。

    4 实验三:面孔内部特征改变对儿童自我识别的影响

    4.1 被试

    同实验二。

    4.2 实验材料

    采用PS改变被试照片的眼睛或者嘴巴部位,并确保所变换的眼睛或嘴巴保持在原本位置,并修补周围区域。使之看起来很自然。由此产生4张图片(更换眼睛的2张,更换嘴巴的2张),连同被试本身的照片,共5张。

    4.3 实验设计

    2×2混合设计。自变量为:1)面孔类型(嘴巴改变、眼睛改变);2)性别(男、女)。面孔特征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自我面孔辨认的分数。

    4.4 程序

    同实验二。

    4.5 结果

    计算每位儿童对更换了嘴巴或眼睛的自我面孔的识别分数,将被试每次判断的分数进行平均,识别平均分数见表3。

    采用SPSS 16.0进行2(性别:男、女)×2(面孔类型:更换了眼睛、嘴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见表3),部分儿童能对自我面孔的内部特征改变有所觉察,但总体识别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儿童对于嘴巴和眼睛部位发生变化的自我面孔的识别出现了显著差异,F(1,28)=9.30,p<0.01。对于仅有嘴巴发生变化的面孔,儿童将之认为是自己本来样子的概率要显著高于仅有眼睛发生改变的面孔,5岁儿童对于嘴巴变化的识别能力要差于对眼睛的识别,这和前人的研究一致,即个体对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5 综合讨论

    5.1 5岁儿童对自我面孔内、外部特征的识别存在 显著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5岁儿童都能准确识别自我的整体面孔,但他们对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辨认水平显著低于整体面孔。儿童在识别自我面孔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时,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他们对于自我面孔单独呈现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辨认率差异不大。特征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即男生对自我内部特征的成功辨认要远远高于女生,而女生对自我外部特征的成功辨认则高于男生。而一旦改变发型,儿童基本认为该面孔不是自己的。尤其是女生,发型的改变对她们自我再认的影响更大。显示出女童更加倚重外部特征,而男童较为倚重内部特征的自我识别倾向。

    前人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在识别面孔时以外部特征为主(Campbell,Walker,&Baron,1995;Pas-calis et al.,1995),但5岁左右的儿童在识别熟悉他人的面孔时,已经是内部特征优于外部特征(王哲等。2010;Wilson。Blades,&PascMis,2007)。本研究发现,一旦改变外部特征,会对5岁儿童的自我识别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女童。也有研究发现成人女性辨认面孔的能力要优于男性,但是如果去除了面孔的外部特征,则女性的这一优势就不明显了,说明女性在辨认面孔中比较依赖外部特征(吕勇等,2010,2011)。本研究也有此发现。这种特征在年龄幼小的女童识别自我面孔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她们更多依赖外部特征来识别自我面孔,当抹去外部特征时会严重损害她们识别自我面孔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年幼女童大多戴有颜色鲜艳的饰物,易引起注意,且各具特色的饰物又可以成为辨别的线索,因此年幼女童在自我识别时比较倚重外部特征。而男童的外部特征差异不大,这可能需要他们更多关注面孔的内部特征来识别自我,因此5岁男童即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内部特征识别能力,而对自我外部特征的识别则差于女童。 (程蕾 黄希庭)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