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65
5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特点(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5.2 儿童对自我面孔的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前人研究发现儿童对于面孔特征的加工发展较早,Feire,Lee和Symons(2000)发现4-7岁儿童在区分特征变化面孔的成绩要好于对构形信息变动面孔的辨认,而11岁儿童的成绩则更好,极少在特征判断上犯错。对面部特征变化的觉察能力约在10岁达到成人水平(Mondloch et al.,2002)。个体对于面孔不同内部特征部位的识别水平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眼睛的辨认绩效要高于鼻子和嘴巴的,无论是儿童(王哲等,2010)还是成人都表现出这种特点。本研究采用在被试自己的整体面孔中改变部件的方法来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儿童对自我面孔的加工与对他人面孔加工的发展是一样的,即对嘴巴变化的识别水平要差于眼睛部位。5岁儿童就已呈现出这种差异,他们对眼睛部位发生变化的自我面孔的识别水平要高于嘴巴部位的。

    5.3 5岁儿童的自我面孔识别与自我觉知

    有研究者将自我面孔再认与自我觉知联系起来,认为可以再认出自己的照片即说明儿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自我意象。Rochat(2003)认为幼儿从出生到约4、5岁自我意象的确立需要经历5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属于“主我”阶段,首先出现自我与环境的基本感觉分化,即察觉到镜中所见的与周围环境有所区别:其次在这种分化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镜中形象的联系。另外三个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首先是从镜中再认出自己,然后经历“永恒自我”,这个水平的自我更为具体,能够知道自我的持续性,并认识到自我在时间发展进程中的一致性。发展到最高层次水平的儿童不仅能意识到自我,还能知道他人是如何看待自我的。这个阶段的儿童意识到外在自我是可以改变的,尽管内在的深层自我没有改变。 Legrain,Cleeremans和Destrebecqz(2011)对此进行了验证,他们让22-32个月大的孩子带上不同的面具进行游戏,并注视自己60秒。然后拍照,测试孩子对带上面具的自我的再认。相比较于镜像自我再认和照片自我再认,面具自我再认的成功率在这个年龄段显著下降。从而验证了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即自我觉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面具自我再认是否能够测量最高水平的自我觉知呢?在Rochat(2003)的观点中,处于这个水平的儿童尽管发现自己外在的改变,依然能够认出自己。Legrain等人(2011)的实验中,测试的是儿童带上面具后的自我再认情况,实际上是对于面具的再认。并不能体现自我觉知的最高层次。本实验中采用改变发型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自我觉知,发现5岁儿童对自我面孔的认知局限于当前的状态,而不能认识到改变了发型的面孔仍然是自己的。他们尚没有达到Rochat所定义的自我觉知的最高层次。

    6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5岁儿童都能成功辨认自我面孔,但对内部和外部特征的辨认相对较差,且男女生对自我面孔的内外部特征辨认差异显著,女生对自己外部特征的辨认远高于男生,而男生对自我面孔的内部特征的辨认远高于女生:(2)5岁儿童无论男女都认为变换了发型的自我面孔不是自己的,尤其是在变换了异性发型的情况下。说明5岁儿童还没有达到自我觉知的最高水平;(3)5岁儿童即表现出对眼睛部位更敏感的能力。 (程蕾 黄希庭)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