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324
5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特点(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摘要 具备自我面孔的识别能力是个体发展中的里程碑,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儿童镜像自我面孔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而缺乏对稍微年长儿童自我面孔识别发展特点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逐张呈现被试原本照片以及通过Photoshop改变内外部特征的面孔让儿童进行辨认的方法,考察5岁儿童自我面孔识别的特点。结果发现:(1)5岁儿童能正确识别原本的自我整体面孔,但对自我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识别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2)大多数5岁儿童认为发型变化的自我面孔不再是自己的,尤其是更换了异性发型的面孔:(3)儿童对自我面孔的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关键词 5岁儿童,自我面孔再认,内部特征,外部特征。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在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中,自我面孔再认占有重要地位。具备识别自我面孔的能力是维持自我感的主要因素。个体必须在建立了自我身体外形的表征之后才能认出自我并将自我与他人相区别,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也是其他各种复杂认知过程的基础。对于自我面孔再认的研究一般采用“镜像测试”,实验发现人类幼儿在15个月左右开始表现出镜像自我再认的能力。到24个月,正常发育的儿童已经发展出比较完善的镜像自我识别能力(Lewis&Ramsay,2004)。刘凌和杨丽珠(2010)采用微观发生设计对我国婴幼儿自我再认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论。

    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经过由实时识别到延时识别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幼儿首先识别镜子和实时录像中的自己,然后识别照片和回放录像中的自己(Courage,Edison,&HOWe,2004)。实验研究发现,三岁半到四岁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更多地识别出录像中的自我(Povinelli,Landau&Perilloux,1996)。研究者普遍认同镜像自我认知是视觉自我认知最早出现的标志,此后才会发生照片自我认知(Suddendorf,Simcock,&Nielsere 2007;杨丽珠,刘凌,2008)。

    面孔识别过程的研究一般将面孔分为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包括脸部轮廓、发型以及耳朵,内部特征则包括眉毛、眼睛、鼻子以及嘴巴。人们对面孔的识别经历着从外部线索转向内部线索的发展过程。如婴儿对母亲与陌生人的区分主要依赖于外部特征,如果让母亲戴上丝巾遮盖外部特征而仅呈现内部特征,婴儿就不能区分母亲和陌生人了(Pascalis,Schonen,M0rton,Demelle,&Grenet,1995)。Turati和Cassia(2006)进一步对新生儿面孔再认的线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特征都可以成为新生儿面孔再认的线索。但去除熟悉面孔的外部特征会使新生儿再认熟悉面孔出现障碍,而去除内部特征则不会阻碍面孔再认,这说明在新生儿的面孔再认中,外部线索比内部线索更具有优势。这与Pascalis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对成人的研究表明,人们识别熟悉面孔多依赖于内部特征,而识别陌生面孔则依靠外部特征(Olivares&Iglesias。2010)。王哲,葛列众和袁中庆(2010)研究发现在儿童5岁时,他们对熟悉他人内部特征的辨认要优于外部特征。

    对于面孔内部特征的识别,Mondloch,Grand和Maurer(2002)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对面部特征变化的察觉能力约在10岁达到成人水平,且对眼睛的辨认能力要优于鼻子和嘴巴。另外,面孔识别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刘凌的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孩子在镜像自我识别能力上就呈现出性别差异,即女婴的自我认知水平显著高于男婴,但到21和24个月,这种性别差异消失了。吕勇,刘亚平和罗跃嘉(201 1)的研究发现成人女性辨认面孔的能力要优于男性,但是如果去除了面孔的外部特征,则女性的这一优势就不明显了,这说明女性在辨认面孔中比较依赖外部特征。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发现,儿童对他人面孔的加工存在由注重外部特征到转而注重内部特征的转变,而儿童对自我面孔的识别是否也存在这种转变尚没有人进行研究。另外,即使儿童以自我面孔的外部特征作为识别自我的主要手段,那么他们是否能同样注意到自我面孔内部特征的改变呢?本文拟通过行为实验探查5岁儿童自我面孔识别的特点。我们假设,5岁儿童识别自我面孔是以外部特征为主的,但同时能关注到内部特征的改变。改变儿童面孔的外部特征或者内部特征都会对他们的自我识别产生较大的影响。5岁儿童对于自我面孔的识别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2 实验一:儿童对整体面孔及内、外部特征的识别情况

    2.1 被试

    选取幼儿园大班儿童36名,其中1名儿童没有参加最后的实验。得到有效被试35名,其中男生17名,女生18名,平均年龄约为5.75(标准差为0.36)岁。

    2.2 实验材料

    让儿童站在同一个地点,从同一个角度、距离拍摄照片。儿童保持中性表情,保持原有发型特征。采集照片后选择头部区域进行Photoshop处理(以下简称PS)。照片长宽约为13×10厘米,72像素/英寸,总体大小维持在约300KB。采用PS截取外部特征,即将内部特征(眼睛、眉毛、鼻子、嘴巴)抹去,仅保留外部轮廓。另将内部特征单独截取出来,维持在10×9厘米,大小约为200KB。

    选择另外两位同年龄、同性别个体的图片,同样截取本来面孔、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特征后,保持同样大小、明度等。

    2.3 实验设计

    3×2混合设计。自变量为:(1)面孔特征(整体面孔、内部特征、外部特征);(2)性别(男、女)。面孔特征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自我面孔辨认的分数。

    2.4 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采用一对一的实验形式。将制作出的9张图片(三张整体面孔、三张外部特征、三张内部特征)随机呈现给被试,每张图片呈现2次,让被试判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是自己、像自己或完全不是自己(电脑屏幕大小为15英寸,刷新频率为75Hz)。所有回复均由被试口头回答后,由主试按键进行反应。如果被试回答为是,则计2分。回答像则计1分,回答不是则计0分。实验结束后提取被试的照片进行询问:这是不是你?你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不是你? (程蕾 黄希庭)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