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3年第10期
编号:13151574
三因三候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4)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年第10期
     4.3 痰瘀为痹的论述 痹病过程中痰瘀必不可少,而作为病理产物,又均可致痹。如《证治汇补》“湿热痰火,郁气死血,留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或痛或痒”。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明代吴崑《医方考》:“或问湿痰瘀血,何以辨之?余曰:肢节沉重者是湿痰,晚间病重者是瘀血”。

    4.3.1 瘀血为痹的论述 早在《内经》中已经认识到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痹病发生。如《素问·五脏生成》曰:“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脉涩曰痹。”唐宋至明代对瘀血致痹的认识逐步深入,《证治准绳》描述瘀血致痹症状颇为典型:“瘀血为病,其脉必涩,转侧若锥刀之刺,大便黑,小便赤黄或黑,日轻夜重。”又曰:“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背肿疼,不能转侧……。”《医林改错》明确指出痹病有瘀血,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其后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则说“瘀血窜走四肢,亦发疼痛……”。周学海《读医随笔》曰:“血滞于身,则为痹;气滞于身,则为肿”。

    4.3.2 痰浊为痹的论述 首先提出痰浊致痹的是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其论痹曰:“此病多胸膈生痰。”陈无择云:“凡人忽胸背手脚颈项腰膝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钩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疾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