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909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69kb)。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篇题解释:

    本篇澄清了当时对脏腑的归属和它的总的功能,是别论五脏的一篇文章,故称五脏别论。

    ◆ 本篇内容:

    本篇论述并整理了当时对脏象的混乱认识。在当时方士流行的"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皆自为是"的局面,而本篇则以"五脏藏而不泻,六府泻而不藏"作为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来澄清方士们认识上的错误。

    本篇提出了"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的特点是形态上象腑,功能上象脏,所以才称奇恒之腑。

    本篇还提到"气口何去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诊脉原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批判了方士之流运用鬼神迷信来治病的作法,因而提出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的论点。

    教学内容

    奇恒之腑、六腑、五脏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从"胃气"与五脏六腑关系,阐发寸口脉所以能诊察脏腑变化的原理。

    诊病时要求全面诊察,并批判迷信鬼神等错误观念。

    目的要求

    掌握奇恒之腑、六腑与五脏的功能特点,并结合临床加以理解和认识。

    理解脏腑藏泻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理解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掌握"魄门亦为五脏使"、"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熟记

    "所谓五脏者......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拘于鬼神者......治之无功矣。"

    原文解析

    ◆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及其区别。

    ◆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及诊病的注意事项。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及其区别

    原 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词解:

    魄门亦为五脏使:魄与粕,古可通借。肛门排出糟粕,故也名魄门。使,使役。肛门启闭功能,赖五脏之气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 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五脏贮藏精气,宜于盈满,而无水谷及其糟粕;六腑传导化物,有水谷或糟粕充实其中。故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区别的概括。

    释 义

    本段指出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奇恒之腑虽不在五脏之列,但具有"藏而不泻"的功能特点,也有别于六腑,故命名为"奇恒之腑"。有关奇恒之腑的理论在《内经》中仅此一见。

    按 语

    本段指出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奇恒之腑有异于一般的脏腑。这是藏象学说脏腑分类法的基本依据。

    五脏所藏精气,是全身营养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说明】

    如果精气不足,不仅五脏本身将会虚弱,而且可影响到六腑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组织器官。因此在治疗六腑或其他组织器官疾病时,往往需要联系五脏。六腑传化水谷,胃实肠虚,肠实胃虚,这是消化、排泄的活动规律,后世治则中"六腑以通为用"的论点,就是根据"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而制定的。近年来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就是应用了六腑"泻而不藏"、"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理论为指导,而取得可喜的成果。

    但必须指出,脏腑藏泻不同的理论,仅是就其生理功能的特点而言的。实际上五脏中也有浊气,六腑中也有精气,脏中的浊气由腑输泻而出,腑中的精气输于脏而藏之。同样,奇恒之腑的"藏而不泻"也不是绝对的。如胆藏精汁,但又主疏泄;女子胞主胎孕,却还能排出经血。

    此外,"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指出了魄门的生理与五脏的密切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对内脏的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所以魄门的功能常可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这对于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及诊病的注意事项

    原 文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词解:

    变见于气口:见,同现。变见,即变化表现。水谷入胃,经脾运化,将其精微上输于肺,由肺气之宣发,布于周身,以资营养。肺朝百脉,脏腑接受水谷精微的情况及其功能状态,可在肺脉的寸口上表现出来。 必察其下:《太素》作"必察其上下"。据本篇前言"魄门亦为五脏使",此言"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太素》所载可从。即上察鼻窍,下察魄门,诊病当察其上下窍通利与否。

    至德、至巧:至德,言医学道理最为科学。至巧,言针石治病最为灵巧。

    释 义

    本段论述五味入口,经脾胃的共同作用而化生为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周身百骸,故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源。然而足太阴脾所运化之精微,必赖手太阴肺之宣发,才能布达周身。且肺朝百脉,肺经的太渊穴为"脉会",经渠穴为"经"穴,二穴气血流行旺盛,均在气口部位,故此处脉象变化,可"为五脏主"。人生之后,虽水谷精微一日不可无,其自然界之清气,更是须臾不可缺。此清气即以寒、暑、燥、湿、风"五气"代表之。五气入鼻,藏于上焦心肺,心肺功能健旺,则鼻息通利而受纳清气,反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故欲治病者,必先明确诊断,详察其上下窍是否通利、切其脉候虚实、观其志意精神状态、全面了解其各种症状与体征。科学与迷信水火不容,故必须反对迷信鬼神,医学科学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按 语

    ◆ 全面诊察是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也是治疗疾病的前提。上、下窍关系着一身气机,故不可不察;气口能"独为五脏主",因而必须"适其脉";一切症状与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实质,所以要详察其"病";了解精神意志,可从两方面看出其对诊断与治疗的特殊意义。

    一是从精神意志是否聪慧,可辨别五脏精气的盛衰,判断预后吉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6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