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word资料07 > 正文
编号:11612707
从急难重病例谈辨证与认证.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2kb)。

    从急难重病例谈辨证与认证

    白长川

    一、伤寒方治疗急难重症

    1、 病史摘要:

    张某,男性,93岁,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胆囊炎、局限性腹膜炎",行阑尾及胆囊切除术,术后持续高热一月未退,无奈于2003年10月20日请中医会诊,决定停西药单纯中医治疗。

    初用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化裁

    中期竹叶石膏汤化裁

    后期桂枝龙骨牡蛎汤合补中益气汤善后

    病愈出院,追访至今健康。

    该患表里出入之气机不畅,故用小柴胡汤调畅气机;肺经有虚热,故用麻杏石甘汤加白薇以清肺经之伏热。伏热清则肺主气之功能得以恢复,气机之升降出入复原而病瘳。热性病的治疗中更应重视气机升降出入之调畅。

    2、 如何学习、运用经方

    ①、精读深思经典,做到"医必有方",有方必背条文,"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

    ②、"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从"医必有方"到"医不执方"。

    ③、四大经典及历代医著连贯看;伤寒、金匮、温病对照看;中西医宏观微观结合看。胃镜是中医望诊之延伸,为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建中汤等方提供微观辨证证据;心电图是中医脉诊之延伸,为运用炙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提供微观辨证证据。为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④ 、经典的核心是"方证对应",即"有是证则用是方",抓主证析病机,做到谨守病机,法随证变,方随法移,知常达变。

    ⑤、运用经方注意事项:煎服法,啜热粥,剂量之大小等。

    二、温病方治疗急难重症

    1、 病史摘要:

    徐某,男,65岁,该患于2006年4月5日晨起时被家人发现昏迷不省人事,满屋煤烟味,急送当地部队医院,诊断为急症一氧化碳中毒,经高压氧抢救,于当天夜间意识障碍恢复,状如常人。病人每日坚持高压氧巩固治疗,于4月22日家属发现该病人开始出现表情呆滞、淡漠少语、动作迟缓、走路不稳。转至大连某院,西医诊断: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中医诊断:中毒性脑病(中恶)。

    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20%甘露醇,配合中药活血化瘀,醒脑开窍汤剂常规治疗。

    住院第2天,二便失禁,傻笑不语,第17天,意识恍惚,球结膜水肿,项强,四肢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增强,汗多,舌红无苔,脉细弱。中药给以清热滋阴、益气生津汤剂。第22天,患者意识不清,抽搐大汗出,舌红绛无苔。予以定风珠加减治疗。第34天,意识好转,尿量增多,每日约4000毫升。第41天,左下肢痉挛,四肢及头颈部散在红色斑丘疹伴瘙痒,请市内中西医会诊,治疗一月余全愈出院。

    详细内容略。

    三、时方治疗急难重症

    1、 脑外伤后脑积水眩晕案(颅脑水瘀证)

    冉某,男性,28岁,1993年脑外伤,当时头颅CT检查为颅骨粉碎凹陷性骨折、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西医手术治疗后,右半身不遂至今。2004年1月13日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后出现颅内感染,高热39.3~39.8℃一月余,腰穿20余次,出现眩晕甚则仆倒。MRI发现脑积水,诊为交通性脑积水,经西医治疗2月余,收效甚微,医生建议作脑脊液分流术。家属恐惧手术治疗,故转来中医求治。

    颅脑损伤后治用活血化瘀乃属常法。然该患一派气虚之象,治以益气利水为大法而取效。

    2、 脾胃虚弱湿气阻 化湿行气疗湿秘--直肠前突的治疗经验

    李某,女,50岁,服用减肥药物已四年,停药后便秘。大连大学附属医院排便造影:直肠前突。前医投以增液汤、润肠丸加减不效,改服黄芪汤后虽略有好转,但效果不佳,故而来诊。

    脾胃燥湿不济、湿阻气机升降失常为病机核心,补益脾胃、调济燥湿、疏理气机为治疗大法。

    ①中医对排便的生理认识,②要重视湿邪致病特点。

    3、 扶正祛邪治鼻鼽--从伏邪论治过敏性鼻炎

    张某,男,30岁,鼻塞、喷嚏、流涕3年,无季节性,遇风寒发作,鼻痒,涕流如水,伴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舌淡红,脉细弱。曾确诊为过敏性鼻炎,经中西医反复多方治疗无效,求医于中医。

    风毒伏邪论病机,升降散敛话治疗。

    温病伏邪与广义伏邪的关系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自里而发的温病。

    广义伏邪:伏邪不仅有外感所致伏邪,还包括内伤杂病所致伏邪:如经过治疗的内伤疾病,病情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可引发他病。或者某些内伤疾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下来,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或者某些患者因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伏藏体内,逾时而诱发。再者由于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功能失调,自气生毒,渐而伏聚,遇因而发等等。

    正如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所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