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02 > 正文
编号:11665854
说探讨伤寒六经气化趋势规律的设想.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82kb)。

    收稿日期: 2006 - 10 - 09

    作者简介:王慧峰 ( 1979 - ) ,男,山西长治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

    床 ,考虑此证型为脾胃虚寒证 ,其中又包含脾胃气虚

    证。

    3 讨 论

    聚类分析是将样品个体或变量指标按其具有的特

    性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分为样品聚类分析

    和变量聚类分析 ,其目的是根据样品或指标间相似程

    度的大小 ,将性质相近的归在同一类 ,而将性质相差比

    较大的归在不同的类。本研究采用变量聚类法 ,将胃

    炎 (胃脘痛)的临床症状进行归类 ,用现代数理统计方

    法规范了其临床证候 ,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根据聚类结果 ,胃炎 (胃脘痛 )临床证候有三大

    类:肝胃不和证、 胃阴亏虚证和脾胃虚寒证 ,这和肝、脾、 胃的生理和病机是紧密相连的 ,《素问 ·宝命全形

    论篇 》 曰:“ 土得木而达 ” ,《血证论 》 曰: “ 木之性主于

    疏泄 ,食气人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

    化 ” ,叶天士认为“肝为起病之源 , 胃为传病之所 ” ,《沈氏尊生书 ·胃痛 》 曰:“胃痛 ,邪于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 ,以木性暴 ,且正克也 ” ,《素问 ·六

    元正纪大论篇 》 曰:“木郁之发 , ……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 ,上支两胁 ” ,以上指出胃脘痛是因木气偏胜 ,气机

    逆乱犯胃所致 ,此表现为肝胃不和证。郁热日久,耗伤

    阴液 ,胃喜润恶燥 ,阴液亏乏 ,胃腑失润 ,络脉失润养拘

    急而痛 ,此表现为胃阴亏虚证。 《素问 ·举痛论篇 》

    曰:“ 寒邪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引

    急 ,故痛 ” ,“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 ,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 ” ,由于感受外寒、或内生虚寒或过服寒凉药物 ,致寒居于胃腑 ,或气机阻

    滞不利 ,或胃脘筋脉拘急 ,或胃腑失于温养 ,均可出现

    胃脘痛 ,此表现胃脾胃虚寒证。总之,胃、 肝、 脾三脏功

    能失常导致了胃炎 (胃脘痛 )的发生。

    本研究调查对象只有 380例 ,病例数偏少必然影

    响证候归纳的精确性 ,一些临床少见但可见的其它证

    候如饮食停滞、 外邪侵袭、 瘀血阻滞等并没有被归纳出

    来。另外变量聚类中 ,一个指标只能聚入一类 ,不能同

    时进入其它类 ,而中医的一个症状可以在不同的证候

    中出现 ,而且聚类分析不能定量地分析某一变量在某

    一类中的权重 ,而中医临床中 ,一个突出的症状常可影

    响一个证候的判断 ,这是聚类分析的不足之处 ,但它可

    作为一种描述性分析手段。所以有必要在今后的前瞻

    性研究中避免这些不足 ,如增加样本量 ,探索其它定量

    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 结构方程分析等以提高科研质

    量 ,确保科研结论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从运气学说探讨伤寒六经气化趋势规律的设想

    王慧峰 ,李建梅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级博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10405; 2 .广东医学院文献检索教研室 ,广东 东莞 528000)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气化;运气学说;学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07) 03 - 0292 - 02

    自仲祖著《伤寒杂病论 》 以来 ,历代医家各有发

    挥 ,其中有六经气化一派 ,自金元刘完素《伤寒直格 》

    始奠其基 ,后经陈修园、 张隐庵、 黄元御等医家不断发

    展 ,已然完善。然近百年来 ,从者甚鲜 ,究竟为曲高和

    寡 ,还是因其鄙陋而为人所不齿 ,无从知晓。然就其理

    来论 ,确有可取之处 ,且亦有医家以此理指导临床而获

    良效 ,其用当也毋庸质疑。故确有深入系统研究之必

    要。黄帝曰:“ 善言天者 ,必有验于人。 ” 本文乃从运气

    对六经气化趋势影响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现代临床科

    研方法学 ,探讨此项研究的可行性及可能采取的形式。

    1 伤寒六经与运气理论之关系

    1 . 1 六经名称之辨 一般公认六经之名源于《内经 》

    而含义不同 ,意指仲祖仅借其名而已。但观《内经 》 全

    书 ,六经之名不断被提及 ,尤以论及运气的七篇大论为

    最 ,据此来看 ,仲祖用六经之名 ,仅仅是借用其名 ,还是

    确有深意 ,值得商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