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06
编号:11682901
临床麻醉与研究.pdf
http://www.100md.com
第587页
第753页
第1页

    参见附件(5142kb)。

    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

    ·临床麻醉与研究·

    0.3%利多卡因联合异丙嗪在成年患者上肢静脉局部麻醉中的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四川,610041)

    向勇 张兰 张永洪 上官王宁 刘进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和对照的临床实验设计,评价 0.3% 利多卡因联合异丙嗪 40 mg 用于成

    年患者上肢静脉局部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 40 例年龄 18~60岁,ASAⅠ~Ⅱ级,拟行手

    或前臂短小手术的患者,根据在 IVRA的局麻药中是否添加异丙嗪,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L 组

    (0.5% 的单纯利多卡因对照组)和 LP组(0.3% 利多卡因联合 40 mg 异丙嗪组),每组各 20 例。

    两组均用 40 mL 药液实施 IVRA,并使用双囊止血带技术。止血带方案为先用近端止血带,当止血

    带 VAS ≥ 4 分时,认为出现止血带疼痛,则交替为远端止血带。注药后 10 min 手术开始。记录感

    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止血带疼痛出现时间和术中芬太尼的需要量。切皮后 5 min,按 5

    点疼痛评分系统进行一次术中切口疼痛评分。止血带充气后每 5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对止血带疼痛进行评分。止血带放气后,记录全身和局部的不良反应,并在止血带放气后 5 和 10

    min,按 5 点法进行镇静分级评分。统计分析:运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x s ± )或中位数(范围)表示。独立样本 t 检验用于评价人口统计学数据(性别除

    外)、手术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止血带疼痛出现时间和

    术中芬太尼用量。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用于评价疼痛和镇静评分。Pearson Chi-Square 检验

    用于评价性别、手术种类和不良反应。P < 0.05 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 为差异具有非常

    显著性意义。结果:两组术中切口疼痛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0) 。与 L组相比,LP组感

    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 [(5.7±1.5) vs (4.2±1.1),P = 0.010];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缩短 [(3.0±1.0) vs

    (4.2±1.1),P = 0.010]。LP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 L 组 [(> 9.4±0.9) vs (4.2±1.1),P = 0.000];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 L 组 [(1.4±1.1) vs (4.4±1.6),P = 0.000]。与L组相比,LP组止血带疼

    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 [(39.5±10.5) vs (29.0±9.1),P = 0.002]。术中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比较无显著

    性差异[(25.0±30.3) vs (37.5±31.9), P = 0.212]。在止血带充气后 5,10,15,20 和55 min时,LP 组

    的VAS评分[中位数 (范围) ]明显低于L组 [0(0-1) vs 1(0-1), P = 0.029; 1(0-2) vs 1.5(1-2), P = 0.002;

    1(0-3) vs 2(1-3),P = 0.019;2(0-4) vs 3(2-4),P = 0.001;3(2-4) vs 3.5(2-5),P = 0.039]。止血带放气

    后,镇静分级评分和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0) 。结论:0.3% 利多卡因联合

    异丙嗪 40 mg 用于成年患者上肢 IVRA, 可以提供满意的术中切口镇痛, 延长止血带疼痛出现时间,减轻止血带疼痛,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与单纯的 0.5% 利多卡因 IVRA相比,其感觉和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恢复时间缩短。

    关键词 静脉局部麻醉;异丙嗪;利多卡因;止血带疼痛;局麻药中毒

    0.37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体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医院麻醉科(广东佛山,528244)

    王益顺 黄金平 李丽妍

    2007 年我们用 0.375%罗哌卡因进行臂丛阻滞 259 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按美国麻醉协会标准,选择 ASAⅠ~Ⅱ级臂丛麻醉手术患者 259 例,男 216 例,女

    43 例,年龄 15~54 岁,平均年龄 29.5 岁,体重 40-83kg,平均 57kg,肱骨、桡尺骨骨折内固定或

    内固定物取出术 26 例,手部手术 223 例,其中断指再植术 45例,断臂再植术 2 例,前臂及手部尺

    侧手术 78 例。上臂中上段扎止血带 195 例,手术时间 35~840min,平均 122min。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 30 分钟肌注阿托品 0.5mg,苯巴比妥钠 0.1g。入手术室后,患者平卧,开

    放静脉,常规监测。头偏向对侧,选择平环状软骨下缘前、中斜角肌肌间沟为进针点,用 7号静脉

    头皮针(连注射器) ,垂直皮肤刺入,缓慢进针,出现异感后停止进针,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

    0.375%罗哌卡因 25-40ml,若无异感并抵颈 6 横突外侧后则退针至皮下,稍改变进针方向再次探寻

    异感,如经三、四次探寻仍无异感,则使针尖抵达颈 6 横突后,退回 1~2mm,并使针头斜面朝向

    腋窝,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麻药 30-45ml,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及维持时间,并监测

    ECG、HR、Bp、SpO2.。间沟穿刺追加 0.375%罗哌卡因 15~20ml,但不寻找异感。

    1.3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安静无痛为优,较痛辅助用药为良,剧痛加局麻或改全麻为失败。

    2、 结果

    本组镇痛起效时间 8~16 分钟,阻滞完善时间 24~45 分钟,镇痛维持时间 210~840 分钟,本组

    13 例并发轻度一过性霍纳氏综合症,1 例出现中枢神经中毒,表现为惊厥、昏迷,经静注咪哒唑仑

    5mg,面罩加压通气 20min 后清醒,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继续清创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其余病人生

    命体征均平稳。本组安静无痛 223 例,辅助用度冷丁或喷他佐辛者 36 例,阻滞不全改全麻或局麻

    0 例,优良率达 100%。本组有 16 例手术超过 7 小时,在静脉应用辅助药同时,经肌间沟臂丛加局麻

    药 15~20ml,效果确切。另有 3 例手术时间长达 10 小时而不用追加局麻药及辅助用药。术后随访

    至患者出院,部分患者术后一周内有患肢手术周围麻木感及刺痛感,触觉、温度觉、位置觉正常。

    259 例患者出院时均未发现外周神经不良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其药理学特点是低浓度时可产生高度的感觉运动阻

    滞分离,作用时间长,安全性大。已广泛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有关它在臂丛麻醉中的应用经验已

    有很多报道[1-3]。我们根据上述报道,选择了 0.375%浓度的罗哌卡因盲探穿刺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

    神经阻滞。手臂部手术大多肌松要求不高,采用 0.375%罗哌卡因完全可以满足镇痛要求,本组病

    例手术医生对肌松评价均很满意。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上经常有阻滞不完善的情况,尤其尺神经阻滞不全较多见,这与臂丛

    神经的解剖结构有关。臂丛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后,被椎前筋膜覆盖,经横突前后结节之间。臂丛的

    上、中、下三干穿行于前、中斜角肌筋膜间隙,与锁骨下动脉共同被包裹成锁骨下动脉周围鞘[3]。

    由于臂丛神经处于连续相通的筋膜间隙中,当局麻药正确注入神经周围鞘后,要使其沿间隙扩散需

    要一定的容量。 临床上多见尺神经阻滞不完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142KB,8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