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568341
延迟间隔和提取条件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1期
     摘要 采用短时DRM迫选任务,探讨提取条件和延迟间隔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以进一步考察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主要源于提取时对存贮细节通达的缺失。在无有效提取线索的条件下,延迟间隔能够增加错误记忆率:而有效提取线索存在时,真实记忆痕迹的可通达性增加能够极大避免错误记忆的产生,延迟间隔的作用则不显著。该实验的结果是对错误记忆理论解释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 短时错误记忆,延迟间隔,提取条件。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人类的记忆是对过去经历的建构性表征,建构加工会导致记忆的各种错误和扭曲( Schacter,1999; Schacter, Guerin,&St. Jacques, 2011)。人们对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就是错误记忆(Roediger&McDermott,1995)。DRM范式作为诱发错误记忆的经典方法在错误记忆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由于诱发材料与关键诱词具有特定语义关联的特点,该方法诱导的错误记忆也被称为关联性错误记忆或记忆错觉(Roediger,1996)。目前,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并不清楚。

    Brainerd和Reyna提出的模糊痕迹理论(fuzzy-trace theory)

    (Brainerd, Reyna, Hayne,&Robert,2002; Brainerd,Reyna,&Kneer, 1995)是解释关联性错误记忆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被试对学习项目同时产生两种平行的编码表征——字表和要旨痕迹(verbatim and gist trace)。字表痕迹表征学习项曰的知觉细节特征,这些特征使得项目记忆之间具有差异:要旨痕迹表征学习项目的共有意义或丰题特征,可能是相似的语义或者是知觉部分。被试对一个测试项目的记忆判断是通过提取这两种不同的记忆痕迹进行的。学习项目的字表痕迹不稳定.很快被遗忘,而要旨痕迹则能够保存的较持久。在DRM范式中,字表痕迹的快速遗忘和语义要旨痕迹的提取共同产生了对关键诱词的错误记忆,因为被试不记得学习项目的细节却记得学习词表的主题特征——“语义要旨”,而语义要旨激活了关键诱词从而诱发错误记忆。研究发现,真实记忆率和错误记忆率类似(Roediger&McDermott,1995),并且更易随着时间延迟而下降(Toglia,Neuschatz,&Goodwin,1999)。那么,错误记忆产生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细节表征从记忆中快速消失或者随着时间延迟而衰退,被试只能依据要旨痕迹重构衰退的细节来进行判断。其他的一些记忆理沦,例如建构记忆观( Schacter,Norman,&Koutstaal,1998),也隐含了相似的观点。人类的记忆能力有限,为了弥补这种局限,记忆系统依据要旨或者一卜观建构来进行再认判断( Schacter,Addis,Driver,Haggard,&Shallice, 2008),类似代偿反应,从而产生错误记忆这个副产品。根据上述观点预测,同样的编码条件下,延迟间隔越短,错误记忆率越低,因为细节信息的遗忘越少。

    然而,另外一些实验发现,大量细节表征存贮在记忆当中,并没有很快衰退或消失。例如,实验表明人类大脑的记忆容量巨大,即使是卜干张大量相似的客体图片都能够进行区分( Brady,Konkle,Alvarez,&Oliva, 2008; Konkle, Brady, Alvarez,&Oliva,2010)。并且,在配图学习的帮助下,即使老年人也能够像年轻人一样,借助细节表征减少关联性错误记忆(Schacter, Israel,&Racine,1999)。虽然图片比DRM词表包含了更多的细节,但这也提示细节表征的遗忘或许并不能完全解释错误记忆的产生原因。可能的解释有: (1)细节表征确实存贮在记忆中,但被试主观上并未注意到学过词与关键诱词间的细节特征差异,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利用。在以往的错误记忆研究中,基本上采用长时情景记忆条件下的DRM任务,使用自由选择测试形式.每个测试词单独随机出现,被试无法直接比较学过词和关键诱词,因而对关键诱词和学过词可能采用双重“是/否”判断标准( Miller,Guerin,&Wolford,2011;Miller&Wolford,1999),所以存在主观上忽视细节差异的可能性。近期的一项研究也提出这种观点(Weinstein,McDermott,&Chan,2010),该实验采用不同以往的双项迫选范式,测试时学过词和关键诱词同时呈现。结果发现被试完全能够区别学过词和相关诱词,相关诱词的错误再认很低。 (2)被试主观努力上也有意识的利用细节进行区别,但因为提取条件不当(例如,受到干扰、线索提示性不强等),导致被试对细节信息无法通达,提取失败:一项图片记忆的研究也支持这种可能性的存在(Guerin, Robbins, Gilmore,&Schacter, 2011)。 因而可以推测,同样的编码条件下,提取条件越有效,细节信息通达则越强,错误记忆率则越低。

    既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细节信息随着延迟间隔衰退导致错误记忆的增加,而现存的另一些实验又提示是提取条件而不是细节遗忘才是影响错误记忆的关键。那么,在错误记忆中该如何确定两者的作用呢?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预期当延迟间隔和提取条件共同被考察时,两者可能对错误记忆的产生存在交互作用,而不仅仅是细节表征遗忘这一个原因。

    采用短时DRM范式的迫选任务研究该问题.2x3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短时任务不仅有利于避免以往长时DRM任务中词表之间的干扰(Hong&Chun-yan,2012),对错误记忆原因的探讨也更有针对性( Flegal,Atkins,&Reuter-Lorenz,2010),而且也比长时任务更便于操纵延迟间隔因素。而两个刺激共同呈现的迫选任务能够避免反应标准变化带来的干扰,同时也促使被试最大限度注意相应的细节特征( Weinstein,et al,2010),直接对刺激进行比较,能更好地探讨提取条件的影响。测验时设置三个提取条件:靶词和相关诱词共同呈现条件(T&L)、相关诱词对共同呈现条件(L&L)、相关诱词和不相关诱词共同呈现条件(L&UL),其中L&UL条件作为对比基线。预期如果不受延迟间隔的影响.T&L条件下错误记忆率最低而L&L条件下则最高,因为前者更有利于被试的细节信息通达,是更有效的提取条件。为了考察延迟效应,保持阶段设定短(3秒)和长延迟(60秒)两个间隔。借鉴以往Flegal和Atkins等短时错误记忆的研究,我们也认为3秒的设置符合短时记忆任务的要求,而一分钟的长度基本上可以被认为处于短时和长时记忆的临界点,跨度较大的两个时间设置可以更明显地观察延迟间隔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如果不受提取条件的影响,预期60秒的延迟下错误记忆率应该高于3秒条件,因为细节表征遗忘更多。如果提取条件和延迟间隔有交互作用,则说明提取条件的有效性和真实记忆中细节信息的遗忘都是产生错误记忆的原因。 (陈红 郭春彦 杨海波)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