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9 > 正文
编号:11682582
刘华清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1].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6kb)。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

    刘华清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概述

    儿童情绪障碍的患病率在国外居第二位,在国内居行为问题、发育障碍之后的第三位。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女性较男性多见。

    但常常被家长所忽视。

    ?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包括童年分离性焦虑症、童年恐怖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躯体化障碍等仍沿用成人的标准,但这些障碍在儿童期各有其临床特征。ICD-10将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归入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事实上也是一些特殊的情绪障碍。

    ? 患病率:Rutter(1970)报导:各种情绪障碍在儿童、青少年中患病率为2.5%,在伦敦市区儿童门诊中占三分之一;

    ? 南京(1986)市区情绪障碍的发病率为0.8%,农村为0.3%;

    ? 成都市区为6%,农村为6.99%;

    ? 北京(1990)用Rutter量表调查为1.64%;

    ? 湖南省(1993)使用DSM-3-R调查为1.64%,男:女为1:2.2.

    临床表现

    一、童年分离性焦虑症

    Bowlby认为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两类,一是逃避陌生事件,一是与依恋对象分离。

    短暂的焦虑属正常现象

    有的儿童(特别是幼儿)害怕与亲人离别而出现严重的焦虑反应。

    ? 患儿表现过份地、不现实地、强烈的忧虑,担心主要依恋人(父母等)可能遇到伤害或一去不复返,经常做与离别有关的梦,因害怕分离不愿上学或拒绝上学,没有亲人陪伴就不睡觉,害怕独处。当与亲人分离时,出现过度的苦恼和焦虑(如哭泣、烦躁不安、不易安抚),并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痛、胃通、恶心呕吐。当这种害怕分离的焦虑,超出其相应的年龄阶段或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持续超过一个月即可诊断。

    二、童年恐怖症

    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事物,如怕动物、怕陌生人、怕水;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怕被丢失、怕死、怕被拐骗等。

    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恐怖,幼儿怕生人、怕陌生环境、怕某些动物和昆虫、怕黑暗、怕电闪雷鸣、怕凶恶的面孔;学龄期儿童怕外伤、怕自然灾害、对社会情境的恐惧则开始于青春早期。

    ? 遇到恐惧事物时,常出现惊叫、回避行为,甚至出现心跳加快、气促、面色苍白、发抖等生理反应。恐惧在女孩中常见。

    ? 这些症状常为时短暂,一般不超过一年,很少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 当儿童出现一些与发育年龄阶段不相适应或持久的恐怖情绪。如患儿表现为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预见的事物或情境,所害怕的事物或情境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虽有一定危险性但其所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存在的程度,并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学习、社交、经任何劝慰不能消除,症状持久或反复出现,病程至少4周。女孩多见。

    三、儿童社交恐惧症

    对陌生人警惕在半岁-1岁时是正常现象。

    遇到陌生环境,表现短暂的退缩、胆小、害怕局促、焦虑在儿童早期也是正常的。

    3-5岁的幼儿开始结交朋友,他们不满足只在父母身边,大多数儿童进入新环境,都能较快的适应环境,与小朋友融洽相处,部分内向的儿童在社交场合较为退缩,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对人际交往感到焦虑。一般随年龄增大会自然消失,不属病态。

    ? 如儿童在面对陌生人(包括同龄人)的社交场合,存在持久的焦虑,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不愿意与小朋友玩耍,很少交朋友,沉默寡言。喜欢依附在亲人身边,在进入新社交环境或被人强拉到某种社交场合时,出现显著的痛苦和不适,如哭喊、要求离开等,这些行为显著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患儿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不妥,因而表现出过分尴尬或过分关注。他们对父母或熟悉的人有选择性依恋,在他们面前,能高兴地玩耍谈笑,这就是病态特征。女孩多见。

    四、儿童广泛焦虑症

    ? 在儿童与少年,广泛性焦虑所表现出的主诉症状常常较成人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较少处于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为:

    ? 1、 焦虑体验:这些患儿总的表现是不安、易烦躁、不愉快,由于儿童语言发育尚未完善,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和惶恐,年幼儿童表现为爱哭、不易安抚,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诉说内心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他们无故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虽经百般安慰、解释仍不能释然。

    ? 2、不安行为:幼儿表现为好哭闹,学龄儿童可表现为上课不安,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常诉心里"一片空白",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下降,行为退缩。易激惹,在家好发脾气、攻击亲人和伤害自己,在学校易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 3、躯体症状:因担心和焦虑而感到疲倦、精力衰竭或疲劳感,肌肉紧张,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失眠、可出现夜惊;食欲不佳,排泄习惯紊乱、遗尿。常伴有恐怖症状(如不敢走黑路)。强迫症状(不放心、反复检查),有的还出现学校恐怖症。

    五、学校恐怖症

    ? 主要表现为不肯去上学,勉强要其去学校则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焦虑哭闹等,有的在上学路上逃学。常在上学的清晨出现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而不去上学就一切正常

    六、儿童强迫症

    ? 2岁及7-8岁及青少年是正常儿童出现一些强迫症状的高峰年龄,几乎每一个儿童在游戏时都可出现一些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认真地沿着人行道的缝线走、折手绢要对得整整齐齐、反复提问同一问题等,但这类行为对儿童的正常生活不造成任何干扰,也没有任何情绪反应。且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行消失,不能视为病态。

    ? 真正的强迫症在儿童少见,多数起病于6岁以后,主要见于青少年。

    ? 表现为强迫观念: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的观念、思想、表象或冲动,如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对立观念等。患儿明知不对,仍反复思考,十分痛苦。

    ? 强迫行为:儿童中强迫行为比强迫观念多见,如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仪式性动作等。儿童时常要求家庭成员参与其强迫行为,否则烦躁焦虑加重,自觉要求克制强迫症状的表现不如成人明确。

    七、儿童抑郁症

    ? 多见于青少年,幼儿较少见。发病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常以焦虑、烦躁及行为障碍为突出表现。女多于男。

    ? 1、抑郁情绪:表现情绪低落、没愉快感、哭闹及激惹、自责、自罪、孤独、退缩,对平时有兴趣的活动也不再喜欢。严重者可出现自伤及自杀行为。

    ? 2、行为障碍:可表现为多动,不听话,易冲动,好对抗,不守纪律,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关系变坏,甚至逃学、打架、斗殴或其他违法行为。与病前的行为表现判若两人。

    ? 3、躯体症状:年龄愈小愈多。贪睡或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头痛、头昏、腹痛、胸闷、气促、遗尿、疲乏等,又查不出任何躯体病可解释上述症状。

    八、癔病

    ? 在儿童主要表现为各种转换性症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