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5年第19期
编号:12785017
重拾辉煌(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5年第19期
重拾辉煌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奶奶是老北京了,今年83岁,一有病就跑去北大医院。每次儿女苦劝:家门口有家医院就很好,走路五分钟就到。老太太自有道理:北大医院的医生不会给我乱开药。在许多“张奶奶”心中,去北大医院已经成为就医“习惯”。

    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认为这是“最高评价”了。为了“将北大医院这辆下行的火车推到上行的轨道上来”,亲历北大医院近十年发展的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能讲出一段“卧薪尝胆”般的事迹来。

    纵观北大医院百年的历程、名家名科,北大医院人脱口便是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娓娓道来一段济世救人的故事。诚然,北大医院的辉煌是难掩的。但就是这“贵族”式的殿堂级医院,也经历过、遭遇过几近滑铁卢的历史,那也是北大医院人最不愿回首的岁月。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只有经历过挫折才懂得成长,回首奋起直追的历程,最终才发现:积累沉淀之下的精神,何尝不是一笔财富?
, http://www.100md.com
    先文化,后经济

    2006年,在北医医学部任副主任的刘玉村事业正值上升期,然而他却选择主动请缨再次回到北大医院。此举让外界十分不解。

    那一年,北大医院处于发展的低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从内因方面看,学科和人才方面青黄不接,出现断层。作为第一家国立医院,北大医院历史上名家层出、人才济济,学科地位也十分显赫、牢不可撼。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外部医院在政策激励下迅速发展壮大,优厚的物质条件散发着巨大的诱惑。然而在北大医院谨遵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医院能给到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论资排辈的观念让当时不少医生感到职业发展的希望渺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着20世纪80年代一批老专家退出历史舞台,留下的过于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却不足以担起承接重任。

    有一段时期,在北京某家医院,至少有7位主任是从北大医院“出走”的。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爷爷一般不喜欢儿子,却喜欢孙子,爷爷培养的孙子年幼,却一时得不到业界的充分认可。”刘玉村打了个比方描述了当时的状况。

    此外,刘玉村表示,文革时期造成的人才短缺弊端也在此时逐渐浮出。

    从外部发展条件来看,空间局促、建筑简陋、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等问题凸显。这些因素扼住了医院发展的喉咙,医院陷入深深的喘息之中。身处皇城保护区的北大医院只能眼巴巴看着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医院纷纷扩大规模、快速发展。

    “交通不便利,所有建筑高度不能超过9米,没空间,医院规模就上不去;没规模,效益就上不去;没效益,医生心气就上不去。”刘玉村说。北大医院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皇城中心”的地理位置也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巨大的劣势。

    2004年的“幼儿园砍人事件”(北大医院人称之为“8.4事件”)被看作当时各种矛盾激化的标志性事件,虽然事发偶然,但事后因赔偿问题,医院领导层和普通职工之间、领导成员之间互相抱怨、不满,人心涣散。随后医院各种问题频发。在外界看来,北大医院负面新闻缠身。
, http://www.100md.com
    刘玉村主动找到北京大学医学部领导,经过一番深入的利弊分析,之后走马上任。

    在刘玉村带领的领导班子集体中,绝大多数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毕业生。生于斯,长于斯,这种把医院当成“家”的情感在国人眼里不难理解。他“心疼”北大医院——这个他曾经成长过的“大家庭”变得“遍体鳞伤”,并且这种情感在新任领导班子中有着极大的共鸣。因此,刘玉村此时的回归,也在情理之中。

    刘玉村深知北大医院的问题所在,可是要彻底改变医院的面貌,从哪里着手呢?

    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在捕到螃蟹后,将螃蟹放进一个口小肚大的竹篓里面,第一只螃蟹放进去时,渔夫就用重物将口封住,当第二只、第三只放进去后,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因为第一只即将爬出篓口的螃蟹,会被第二只、第三只螃蟹拉到篓底。这个寓言故事很像当时北大医院的状况。

    “北大医院人习惯做自我批评,最常说的是‘我们不好’。这种态度是好的,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既否定自己,又容不得别人,更容不得个性发挥。曾经所谓的民主自由在行政方向上的表现却是另一种景象。”刘玉村觉得医院的文化有问题。
, 百拇医药
    刘玉村把自己对医院文化的想法,告诉了一位自己信任的北大医院的医生好友,向他征求意见,却被好友好心提醒:文化这个东西,是改变不了的,你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刘玉村思索着,好友的话也提醒了他,医院的大部分优秀的传统是值得传承的,文化不能改变,但总可以“修正”吧。于是他决定要修正那些阻碍医院发展的“文化”。

    “2006年,医院消化内科连一套有完全产权的胃肠镜设备都没有,急缺设备、急缺钱,但我上任却不能谈效益、抓经济。”刘玉村说,挣钱是容易的事,但是把散乱的人心凝聚在一起就不容易了。

    医院领导班子达成了一致,决定走“先文化,后经济”的路子。

    刘玉村想到2005年医院提出的“厚德尚道”院训,不正是“厚道”吗?这不是医院正需要的文化吗?领导班子成员也一拍即合,顺利通过。2007年发现“水准原点”是机缘巧合的,医院的愿景也随之明确:做医疗行业的“水准原点”。

    “先文化,后经济”的路线定好后,刘玉村重释医院“厚德尚道”的院训为“厚道”,院长与医院职工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大家彼此“厚道”相待。

    那段时间,刘玉村连续三个月,每周三次召开职工座谈会,“让大家把该说的话说了,剔除心中的‘刺’”。他带着几十人的医疗队到山西等地下乡义诊,这在医院历史上十分罕见,也吸引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各级媒体宣传也让医生们找回了曾经的自信,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也因义诊增加了交流机会,人心得以凝聚。

    有了途径、有了目标,还要有精气神儿。, http://www.100md.com(徐书贤)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