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9 > 正文
编号:11714406
房颤与房扑的关系.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80kb)。

    房扑与房颤的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杨新春

    临床体会

    > 房扑与房颤可以同时存在,其共存的发生率达20%-56%,> 房扑与房颤在发作时可以相互转换

    > 房扑、房颤在病史上并不是一连续的发展过程

    > 由于客观资料的缺乏,明确的阐述房扑与房颤的关系十分困难。

    房扑与房颤的临床概况

    > 房扑在5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率为0.05%,随着年龄的增长,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增加为5.87%,男女发病率比为2.5:1。

    > 房颤更为常见,50-59岁的人群房颤发病率达到0.5%,80岁以上达8.8%。随年龄增长达10%以上。

    根据折返环路---房扑分型

    * 峡部依赖性,* 非峡部依赖性(损伤性大折返型房性心动过速),* 非典型性(在机制上与粗房颤难于区分)。

    房扑的解剖基础

    > 峡部依赖性右房房扑

    * 完整的大折返环包括:位于三尖瓣和下腔静脉之间的界嵴、房间隔、右房前上壁、以及连接到界嵴的前侧壁。界嵴是缓慢传导的关键部位,使折返得以维持的基础。

    > 非峡部依赖性

    * 其心房内的大折返环不累及界嵴,其折返环路中同样存在关键的缓慢传导区

    > 非典型性房扑

    * 折返的缓慢传导区是功能性的,而非解剖性的

    房扑的治疗

    * 峡部依赖及非峡部依赖房扑

    ? 射频消融得到根治,* 非典型性房扑的治疗相对困难,? 与房颤的治疗基本一致。

    房颤可能的机制

    > 房颤的机制更为复杂,到目前为止,依然不清。

    * Moe假设的AF的基础是由心房存在随机无序的多个折返环,在治疗上,主要采用外科迷宫或改良迷宫术,或使用射频和冷凝模拟外科方式进行消融治疗。

    * 某些患者房颤产生机制是右心房内存在一个大的折返波,当其变得不稳定时,产生出多个继发的小波而引起房颤,临床上消除了房速或房扑,则房颤也不再发生。

    * 近年来的研究及射频消融经验证实,部分房颤病人的发生,与肺静脉内的肌袖的电活动有关,尽管机制存在争议,但对肺静脉的电隔离,可以治愈房颤,成功率在30%-95%之间,但复发率也高,达30%-50%

    房颤发生机制 (1)

    > 房颤时心房激动电位标测

    > Cox的Maze外科手术治疗效果

    > Swartz的Maze导管线性消融治疗效果

    房颤发生机制 (3)

    > 肺静脉起源早搏诱发阵发性房颤

    > 肺静脉早搏消融后可治疗房颤

    > 起源心房其他部位的局灶性房颤

    Ic类药物敏感性房颤

    > 有些房颤病人,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Ic类普罗帕酮或III类胺碘酮),可使房颤变为大折返波的房扑,对房扑进行经典的右房下部的峡部线性消融后,继续服用上述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可以得到控制,这种病人约占房颤病人中的10%

    > 可能机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减慢传导或延长心房不应期,使折返激动只有当界嵴包括在折返环路内时才能得以维持。

    房扑与房颤之间的转化及机制

    >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房扑和房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房扑可以自发的,活给予三磷酸腺苷后转化为房颤,而房颤也可以自发的转化为房扑,在转换过程中,右房游离壁的等时标测显示:沿小梁化的右房,主要在终末嵴区域存在着功能性阻滞线,功能性阻滞线的逐渐延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80kb)